傅锡祺 [清] 1872 ~ 1946

傅锡祺,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大正六年(1917)接替因病去世的赖绍尧担任社长一职,至战后1946年去世为止,担任社长时间近三十年之久,其人其诗完整见證栎社之兴衰,是该社灵魂人物之一。傅氏对保存栎社文献贡献甚大,先后撰有《栎社沿革志略》、《增补栎社沿革志略》分别于栎社创立三十、四十周年时出版,为今人研究栎社的重要参考资料。傅氏对推展栎社活动、在异族统治下保存汉文化有强烈的使命感,但他一生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曾应日本之邀担任潭子区长、庄长,合计十一年四个月,绝不涉足反抗色彩的政治运动,与林献堂、林幼春等栎社主干差异甚大。傅氏代表作《鹤亭诗集》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出版,所收作品自1907迄1946年,长达40年,总数超过一千首。其中有大量的诗社击钵吟诗、课题诗,多属咏史、咏物题材;其次是诗友酬唱与个人抒情言志、社会风貌的描写等,该书广泛保存日治时期台湾政治、社会风貌,以及传统文学界之生态和变迁,价值颇高。论诗风,傅诗文字质朴淡雅,不以辞藻取胜,亦乏流丽灵动之姿,与其个性若合符节。就内容言,其诗反映传统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复杂感受与因应之道,在追求自在逍遥的表相之下,充满矛盾痛苦与摆荡不安,是当时传统文人在「坚决抗日」与「倾斜媚日」之外的另一种典型。至于为数甚少的战后作品中,则反映出对国民政府从热切欢迎到深沈失望的转变。〖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鹤亭诗集》目前通行版本收录于龙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之「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兹以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诗报》、《风月报》、《南方》等,加以增补校勘。(廖振富撰)注文: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 ► 27篇诗文

人物生平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一字熏南,号鹤亭,晚号澹庐老人,台湾台中潭子乡人,清同治十一年八月十日(1872年9月12日)生。

  早年从谢道隆读诗古文辞,造诣深厚。光绪十九年(1893)以第十二名取进台湾府学,翌年因中日战起,未能赴福州应举。日据后,设馆授徒。嗣应聘为《台湾日日新报》汉文栏主笔。后又应台中《台湾新开》社之聘,主该报汉文版笔政。又曾在台中帮忙林幼春之永昌商行经营煤油批发事务。

  1920年(大正九年)被日当局任命为台中州潭子墘区长,后改制为庄长,十四年依愿免;

  1929年(昭和四年)再任,前后连任长达十七年之久。此外尚兼任潭子墘公学校学务委员、丰原水利组合评议员、潭子墘信用组合长、潭子庄农业组合长、丰原郡兴农倡和会潭子庄子部长、庄地方委员等职。光复后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因心脏病发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鹤亭旧学深邃,工书法,喜吟咏,

  1906年加入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1917年继赖绍尧为社长,栎社规模自是始大,执台湾骚坛牛耳。

  晚年退隐「澹庐」,日以诗书自娱。其诗冲融淡雅,类其为人。生平所作,除分载栎社第一、二集外,生前未尝结集;殁后,遗有诗稿逾千首。其外孙林云鹏将遗稿重新整理,系年为次,上起光绪三十三年(1907),下迄民国三十五年,后附文十七篇及所撰〈栎社沿革志略〉、〈生平纪要〉二文,总名曰《鹤亭诗集》,于民国五十六年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