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十题

·
往古韦编在,何年始汗青。 蠹虫深卜宅,科斗少成形。 泯灭阽秦火,搜罗出汉廷。 斯文天未丧,不敢望全经。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联起来叫做“韦编”。
  • 汗青:古时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 蠹虫:蛀蚀书籍、衣物等的小虫。
  • 科斗:即蝌蚪,这里指古代书写方式中的一种,用蝌蚪文书写。
  • 泯灭:消失,磨灭。
  • 阽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
  • 搜罗:到处寻找(人或事物)并聚集在一起。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
  • :丧失,失去。

翻译

古时的书籍至今仍保存着,它们是何时被编纂成册的呢? 蛀虫已经在书页中安家,而蝌蚪文却很少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这些文化遗迹曾在秦朝的焚书坑儒中险些消失, 幸而在汉朝得到了重新搜集和整理。 天意似乎并未让这些文化遗产完全丧失, 但我们不敢奢望能找到完整的经典。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古代文献保存状况的描述,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切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韦编”、“汗青”等词语体现了对古代书籍制作过程的了解,而“蠹虫”、“科斗”则形象地描绘了书籍保存的困境。后两句通过对秦火和汉廷的对比,强调了文化传承的不易,以及对完整经典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杨载

杨载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杨载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丧父,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岁。载以文名,自成一家,诗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杨仲弘诗》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