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垣先辈归嵩少旧居

·
高秋灞浐路,游子多惨戚。 君于此地行,独以寻春色。 文章满人口,高第非苟得。 要路在长安,归山却为客。 □□□□□,狂歌罢叹息。 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灞浐(bà chǎn):古代长安附近的河流名,这里指代长安地区。
  • 惨戚:悲伤凄凉。
  • 高第:科举考试中的高等名次。
  • 要路:重要的道路,这里指仕途。
  • 归山:回到山中,指隐居。
  • □□□□□:此处原文缺失,无法注释。
  • 故山:故乡的山,指故乡。
  • 千里同外国:虽然距离故乡千里,但感觉像是在外国一样。

翻译

在深秋的灞浐河畔,游子们多感悲伤凄凉。 而你在这里行走,却只为寻找春天的景色。 你的文章广为人知,高第并非偶然获得。 仕途之路在长安,但你选择归隐山中,作为客人。 (此处原文缺失),狂歌之后叹息。 我岂能没有故乡的山,虽然千里之外,却感觉如同身处异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深秋时节送别友人李垣归隐山中的情景。诗中,“高秋灞浐路,游子多惨戚”描绘了秋日的凄凉和游子的悲伤,而“君于此地行,独以寻春色”则突出了李垣与众不同的态度,他在众人悲伤之时,却寻找着春天的希望。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比仕途与归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选择归隐的理解和共鸣,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刘驾

唐江南人,字司南。初举进士不第。宣宗大中三年,寓居长安,时收复河湟,遂作《唐乐府十首》以贺。六年,登进士第,后官至国子博士。工诗,尤长古风,多比兴含蓄。有集。 ► 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