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上留田

·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他人于此举铭旌,一鸟死,百鸟鸣,一兽死,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拼音分享图

所属合集

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习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liè):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孔子家语》载,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为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左传·昭公元年》:相传黄帝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沉,住在荒山野林里,不能和睦相处,每天动武,互相讨伐。后来黄帝为避免两人争斗,把阏伯迁到商丘,去管心宿,也就是商星;把实沉迁到大夏,主管西方的参星。参宿在西,心宿在东,彼出此没,永不相见。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吴王寿梦一心想把君主之位传给他,于是吴王的其他几个儿子都主动放弃了继承权。但是季札辞让了。于是他的哥哥诸樊、余祭、余昧弟兄几个商议,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最终传给季札,可是季札最终还是没有继位。于是,三哥余昧死后,由余昧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季札封于延陵,所以称其为“延陵季子”。 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尺布之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淮南王刘长谋反被汉文帝流放,刘长途中绝食而死,民间作歌歌淮南厉王:“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缅邈(miǎn miǎo):意为山川缅邈, 同遥远。

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峥嵘(zhēng róng):高耸突出的样子。
  • 蒿里(hāo lǐ):古代传说中的地名,指阴间。
  • 蓬科(péng kē):蓬草丛生的地方。
  • 马鬣(mǎ liè):马的鬃毛,这里比喻蓬草。
  • 铭旌(míng jīng):古代葬礼中用来标示死者身份的旗帜。
  • 桓山(huán shān):山名,位于今河南省。
  • 交柯(jiāo kē):交错的树枝。
  • 参商(shēn shāng):参星和商星,两者在天空中永远不会同时出现,比喻兄弟不和。
  • 孤竹(gū zhú):古代国名,这里指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让国而闻名。
  • 延陵(yán líng):地名,这里指延陵季子,因让国而闻名。
  • 缅邈(miǎn miǎo):遥远。
  • 颓波(tuí bō):向下流动的水波,比喻衰败的趋势。
  • 尺布之谣(chǐ bù zhī yáo):指短小的歌谣,这里特指反映民间疾苦的歌谣。

翻译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座孤零零的坟墓,它高耸而突出。这里积聚了无数的怨恨,春天的小草都不愿生长。四周吹来的悲风,让人心碎,白杨树的声音更是让人感到绝望。我想问这是谁家的土地,埋葬在这阴间的坟墓里。

一位老人告诉我,这就是上留田。那里的蓬草丛生的地方,马鬣般的蓬草现在已经平坦,过去这里有个弟弟死了,哥哥没有安葬他。别人在这里为他举起了铭旌。就像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会哀鸣;一只野兽死了,其他的野兽都会惊恐。桓山的鸟儿因为离别而感到痛苦,想要离开却回旋不能前行。田氏家族仓促间骨肉分离,青天白日之下紫荆花被摧毁。

交错的树枝本来形状相同,东边的枝条憔悴,西边的枝条却茂盛。无心的物体尚且如此,参星和商星为何还要寻找天兵。孤竹和延陵,因为让国而扬名。他们的风范遥远而高尚,颓败的水波激起清新的水花。那些反映民间疾苦的短小歌谣,我塞住耳朵也无法听进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坟和周围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和人间悲剧的深刻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典故,如“孤坟”、“白杨声”、“桓山之禽”等,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通过对自然界中生命现象的观察,诗人反思了人间的亲情和道德,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高尚品质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