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馆言志

·
结发事孔颜,嚣嚣恣仰止。 壮怀久拓落,一旦副知己。 儒冠不误人,况乃私天子。 尧舜可再生,夔龙未终死。 中夜激衷肠,耿耿图国士。 丈夫遇明时,功名安足比。 功名岂能捐,所保在廉耻。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发:古代男子自成年开始束发,这里指成年。
  • 孔颜:孔子和颜回,代指儒家学派。
  • 嚣嚣:自得无欲的样子。
  • 恣仰止:恣意追求,仰慕至极。
  • 拓落:失意,不得志。
  • 副知己:符合知己的期望。
  • 儒冠:儒生的帽子,代指儒生身份。
  • 私天子:私下为天子效力,指忠诚于君主。
  • 尧舜:古代的圣明君主,这里指理想的君主。
  • 夔龙:古代传说中的贤臣,这里指理想的臣子。
  • 耿耿:形容心中不能宁贴。
  • 国士: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
  •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 廉耻:廉洁和知耻,指道德品质。

翻译

成年后我便投身于儒学,自得其乐地追求孔颜之道。 尽管壮志未酬,但最终我符合了知己的期望。 儒生的身份并不会误人,何况我私下忠诚于天子。 尧舜这样的圣君可以再生,夔龙这样的贤臣也未曾消逝。 深夜里,我心中激荡,耿耿于怀地想要成为国士。 大丈夫生于清明时代,功名又怎能与之相比。 功名岂能轻易放弃,我所追求的是廉洁和知耻。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儒家学说的坚定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结发事孔颜”一句,即表明了作者自成年起便致力于儒家学问,对孔子和颜回的学说有着深厚的仰慕。后文通过对“尧舜”和“夔龙”的提及,展现了作者对理想君主和贤臣的向往,以及对清明政治时代的渴望。诗的最后,作者强调了“廉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不仅追求功名,更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远大志向。

梁元柱

梁元柱,召补福建道御史。三年,监北京乡试。旋奉敕按云南,便道归省,连遭父母之丧,起补广西参议,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见罗孙耀撰墓志铭、吴元翰撰行状。清黄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顺德县志》卷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有传。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