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肆月:即四月。
- 宝树:指佛教中的圣树,象征着佛法的庄严。
- 八水:指佛教中的八功德水,象征着清净。
- 鹫岭:即灵鹫山,是佛教圣地之一,位于印度。
- 玄宗:指佛教的深奥教义。
- 鱼山:山名,此处可能指佛教中的某个圣地。
- 清梵:指佛教的清净梵音。
-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 诸天:指佛教中的天界。
- 染衣:指僧侣的袈裟。
- 尊宿:指高僧或佛教中的重要人物。
- 铿佩:指佩带的玉器发出的声响,此处比喻儒者的风范。
- 儒仙:指有儒者风范的仙人。
- 虚界:指佛教中的虚空界。
- 一那刹:佛教时间单位,极短的时间。
- 实际:指佛教中的实际理地,即真理的境界。
- 万由延:佛教距离单位,极远的距离。
- 伊予:古代文言文中“我”的自称。
- 漂戎旅:指漂泊在外的军旅生活。
- 法船:指佛教中引导众生渡过生死苦海的佛法。
翻译
在四月的宝树下,八功德水池边, 灵鹫山上开启了深奥的佛教教义,鱼山上传来了清净的梵音。 阳光照耀着中国,云彩点缀着天界。 僧侣的袈裟岂能代表高僧,儒者的风范却如同仙人。 虚空界中的一刹那,实际理地却有万由延之远。 我漂泊在外的军旅生活,与君一同登上法船,寻求解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圣地的庄严景象,通过对宝树、八水、鹫岭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的深奥与清净。诗中“染衣岂尊宿,铿佩尽儒仙”一句,巧妙地将僧侣与儒者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儒者风范的推崇。结尾的“同君登法船”则体现了作者对佛教解脱之道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