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谣

·
番薯种自番邦来,功均粒食亦奇哉;岛人充飧兼酿酒,奴视山药与芋魁。 根蔓茎叶皆可啖,岁凶直能救天灾;奈何苦岁又苦兵,遍地薯空不留荄。 岛人泣诉主将前,反嗔细事浪喧豗;加之责罚罄其财,万家饥死孰肯哀! 呜呼!万家饥死孰肯哀!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番邦:古代指外国,这里指海外的国家。
  • 功均粒食:功劳和粮食相当,意指番薯的贡献巨大,堪比主要粮食作物。
  • :晚饭,此处指日常饮食。
  • 酿酒:用番薯制作酒。
  • 奴视:像对待奴隶一样看待,此处指番薯被视为普通的食物。
  • 山药芋魁:都是古代常见的根茎类食物,地位相近。
  • 根蔓茎叶皆可啖:番薯的根、茎、叶都可以食用。
  • 岁凶:年成不好,指荒年。
  • :简直,直接。
  • 救天灾:在灾荒时起到重要作用。
  • 苛责罚罄其财:严厉惩罚以至于耗尽他们的财产。
  • :大声喧哗,此处形容主将的责骂声。
  • :植物的根部残留。

翻译

番薯是从海外传来的,它的贡献不亚于主要粮食,当地人不仅用它填饱肚子还用来酿酒,甚至把它看作是山药和芋头之上的。番薯的根、茎、叶都能吃,荒年里它简直就是救命稻草。然而,在战乱频繁的年份,番薯田也被搜刮一空,百姓哭着向主将申诉,却被斥为琐事。更糟糕的是,他们还要遭受严惩,倾家荡产,千万人家面临饥饿,又有谁会怜悯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番薯从海外引入后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灾荒和战乱中的作用。番薯因其高产和多用途而受到推崇,但当社会动荡时,它也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诗人通过岛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无辜百姓命运的深深同情。诗中"万家饥死孰肯哀"的感叹,更是对那个时代人民疾苦的深刻控诉。

卢若腾

卢若腾,清兵攻下金门、厦门。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著作甚丰,惜多已佚。1959年于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许俊雅、黄美娥撰)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