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期史恭甫来同游茅山家人已迎至镇江矣月十二日也意其连夜归报速来予已到山二日至望之暮犹未至岂为泥雨所阻欤或赈饥之务未暇欤未可知也因作二诗唁之

·
尽道知山有子贤,恤邻焚券是光先。 邑人救火牵行计,散谷分煤岁十千。
拼音分享图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恤邻焚券:指对邻里友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甚至不惜焚烧借据以示宽恕。
  • 光先:光大先人的美德。
  • 散谷分煤:指分发粮食和煤炭,帮助贫困的人们度过难关。
  • 岁十千:每年都这样做,数量达到十千,即一万。

翻译

人们都说知道山中有贤德的儿子,他以对邻里友善、焚烧借据来光大先人的美德。邑人为了救火而牵动了他的计划,他每年都分发粮食和煤炭,数量达到一万。

赏析

这首诗赞扬了史恭甫的贤德和善行。诗中通过“恤邻焚券”和“散谷分煤”两个具体事例,展现了史恭甫对邻里的深厚情谊和慷慨解囊的善举。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品德,也传承了家族的美德。诗中的“岁十千”更是强调了这种善行的持续性和广泛性,使得史恭甫的形象更加高大和令人敬佩。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