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萧溪耕者
吾友黄君字泽之,家住萧溪之水湄。萧溪之水,分自沙湖来,东流入海,北汇于溪,盘旋绕屋如争驰。
至正年间,如泽也,始谢仕,来居斯。便似庞公鹿门去,乃买溪上数亩之畬菑。
泽也身着袯襫衣,手把耒与犁。日出东作不自贱,日入归息浑忘疲。
健妇或饷食,稚子皆耘耔。嗟哉泽也虽劳劬,犹能不废诗与书。
新凉郊墟短檠火,躬与儿辈皆孜孜。嗟哉泽也又孝且慈,一家伏役心和怡。
西风禾黍秋离离,污邪满车不用祁。上足奉公赋,下足了其私。
打门并无吏索米,载酒唯有人问奇。泽也或冠华阳巾,或着白接䍦。
开口论今古,起坐皆礼仪。临流或作《秋水操》,登阜乃赋《归来辞》。
不求县官荐,不愿刺史知。初非如变名之梅福,又非似洁身之长沮。
但欲不素餐兮,效伐檀之君子。乐夫天命复奚疑,嗟哉泽也其如此。
盖将终老于耕矣,世上碌碌嗟何为!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湄:水边。
- 至正:元朝的年号。
- 畬菑:开垦两年的田地。
- 袯襫:古代农民穿的一种粗糙的衣服。
- 耒与犁:古代的农具,用于耕作。
- 耘耔:除草和培土。
- 劳劬:辛勤劳作。
- 短檠火:短小的灯火。
- 伏役:服役,这里指家庭劳动。
- 离离:形容禾黍茂盛的样子。
- 污邪:低洼易涝的土地。
- 祁:祈求。
- 华阳巾:一种头巾。
- 白接䍦:白色的头巾。
- 《秋水操》:一首古琴曲。
- 《归来辞》:可能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 梅福:东汉时期的一位隐士。
- 长沮:春秋时期的隐士。
- 伐檀:《诗经》中的一篇,讽刺不劳而获。
翻译
我的朋友黄泽之,住在萧溪的水边。萧溪的水,从沙湖分流而来,向东流入大海,向北汇入溪流,环绕着他的家屋,仿佛在竞相奔流。 在至正年间,黄泽之辞去了官职,来到这里居住。他就像庞公去鹿门山一样,买了溪边几亩已经开垦两年的田地。 黄泽之穿着农民的粗糙衣服,手持耒和犁。日出时开始劳作,不觉自己卑微;日落时回家休息,完全忘记了疲劳。 他的妻子有时送饭,孩子们都在田里除草和培土。哎呀,黄泽之虽然辛勤劳作,但仍然没有放弃诗和书。 在郊外的短小灯火下,他和孩子们都孜孜不倦。哎呀,黄泽之又孝顺又慈爱,一家人和谐愉快地服役。 西风吹过,禾黍茂盛,低洼的土地上满载着收获,不需要祈求。他上足以奉公赋税,下足以满足私人的需求。 没有官吏上门索要粮食,只有人来询问奇闻异事。黄泽之有时戴着华阳巾,有时戴着白色头巾。 他开口谈论古今,起坐都遵循礼仪。在溪边弹奏《秋水操》,在山丘上吟咏《归来辞》。 他不求县官的推荐,也不愿刺史知道。他既不像变名的梅福,也不像洁身自好的长沮。 他只想不白吃白喝,效仿《伐檀》中的君子。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哎呀,黄泽之就是这样的人。 他将终老于耕作,世上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又何必嗟叹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黄泽之隐居田园的生活,通过对其劳作、读书、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萧溪之水”、“庞公鹿门”、“伐檀之君子”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黄泽之生活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