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
荆山一何高,上与天门通。 犹闻产玉处,吐气成白虹。 县藜混燕石,世已无国工。 琢之惧不完,不如在石中。 卞和耻再刖,玉亦悲无穷。 吾今死抱璞,庶以全其躬。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荆山:山名,相传为楚国著名玉石产地。
  • 天门:神话传说中的天宫之门。
  • 县藜:指普通的藜草,比喻平凡之物。
  • 燕石:燕地产的石头,亦指普通石头。
  • 国工:国家级的工匠。
  • 卞和: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发现和氏璧而闻名。
  • :古代的一种酷刑,砍去脚。
  • 抱璞:保持原石的状态,不加雕琢。

翻译

荆山是多么高耸,仿佛直通天宫之门。 依然能听到那里产玉的传说,玉气凝聚成白虹。 普通的藜草与燕石混杂,世间已无国家级的工匠。 担心雕琢会损坏玉石,不如让它保持在石中。 卞和因玉两次被砍脚,玉石也感到无尽的悲哀。 我现在宁愿死也要保持玉石的原貌,或许这样才能保全它的本质。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荆山、玉石的意象,表达了对于自然之美的珍视和对世俗雕琢的拒绝。诗中“荆山一何高”描绘了荆山的雄伟,而“吐气成白虹”则赋予了玉石以神秘和崇高的气质。后文通过对比“县藜混燕石”与“无国工”,强调了保持玉石自然状态的重要性。最后,以卞和的故事为例,抒发了宁愿保持原貌也不愿被世俗所改变的坚定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真实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