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与唐教坊曲《更漏长》稍异。唐人称夜间为「更漏」,唐人诗歌中屡见之,如杜少陵《江边星月》诗:「馀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丁卯《韶州驿楼宴罢》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然作为词调名之「更漏子」,却始创于晚唐温飞卿。《苕溪渔隐丛话》:「飞卿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飞卿最擅其词,传者有两首,俱咏本意,故而得名。毛氏《填词名解》亦云:「唐温飞卿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钦定词谱·卷六》:「《更漏子》,此调有两体,四十六字者始于温飞卿。唐宋词最多。《尊前集》注:『大石调』。又属『商调』。一百四字者,止杜安世词,无别首可录。」贺方回词有「江南独倚楼」之句,故又名《独倚楼》;又有「翻翠袖,怯春寒」之句,故名《翻翠袖》;又有「付金钗,平斗酒」之句,故名《付金钗》。丘长春词,名「无漏子」。此调前后阕共八个三字句,音节较急促,而又频繁换韵,仄韵与平韵交互,故曲折而富于变化。唐宋词人多用以写景、抒情。以温飞卿《更漏子·玉炉香》为正体,双调四十六字,前阕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阕六句三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四十六字,前后阕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双调四十五字,前阕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阕六句三仄韵、两平韵诸变体。
孙巨源:即孙洙,宋扬州广陵人,字巨源。孙昌龄子。羁丱能文,熟谙典故。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〇四九年)未冠擢进士。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魏公叹为「今之贾傅」。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〇六六年)应诏上疏言时政要务,事皆可行。为史馆检讨、同知谏院。王介甫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巨源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熙宁三年(西元一〇七一年),知海州。历官干当三班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宋神宗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擢翰林学士,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卒,年四十九。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孙洙传》。
涵空:指水映天空。唐·温飞卿《春江花月夜》诗:「千里涵空照水魂,万枝破鼻团香雪。」
西汉二疏:傅子立注:「疏广、疏受,东海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并乞骸骨归乡里。宣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广既归乡里,日与故旧宾客相与饮乐。问其家金馀有几所,趣卖以共具,曰:『此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于是乡党族人悦服焉。」龙榆生笺《汉书·卷七十一·疏广传》:「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徵为博士、太中大夫。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广为少傅,数月,吉迁御史大夫,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及置酒宴,奉觞上寿,辞礼闲雅,上甚欢说。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馀,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閒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凯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馀,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捐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馀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皆以寿终。」
客槎:傅子立注:「《博物志》:『近世有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又云:『天河与海通。』」刘尚荣按:「晋·张茂先《博物志·卷十·杂说下》:『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馀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天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傅注盖撮述大意而删略失当,致使文意不明矣。」
序
《更漏子·送孙巨源》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此词为送别词,词的上阕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巨源,下阕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在词中,作者将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与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达了极为复杂的心绪。
赏析
词的上阕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巨源。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巨源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巨源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巨源,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巨源。「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巨源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孙巨源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在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
词的下阕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巨源,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去。」「海」与「山」照应上阕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巨源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巨源)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人(孙巨源)身上,突出送别。
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巨源,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浑化天迹,大开大合,结构缜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更漏子:词牌名。
- 孙巨源:名洙,苏轼友人。
- 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名臣,两人皆辞官还乡。
翻译
湖水包含着天空,山峦倒映于市中。这里是西汉二疏的故乡。新添了白发,过去的黄金时光。老朋友的恩情义气深厚。在大海的东边尽头,山的尽头之处。自古以来客船往来穿梭。船有信期,到了秋天就会按时到来。孙巨源你这一去恐怕不会回来了。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送别的背景,描绘了山水景色以及与友人的情谊。“新白发,旧黄金”体现岁月流逝和友情深厚。下片借“海东头,山尽处”进一步强调距离之远,以“槎有信,赴秋期”暗示友人未必能归,既蕴含着对离别的感慨,也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祝愿。词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