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出自 的《
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诘戎兵,而听者忽忽;老成人丧语典形,而闻者嗤嗤。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释

《拟连珠》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仿连珠文体而作,共六十八首。刘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孔、孟、荀、墨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等,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宗”刘基“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明末竟陵文派创始人钟惺评曰:“居身涉世之理,用贤治人之道,与夫阴阳祸福、盛衰治乱无不具备于六十八首,寝食其中,有无穷受用处,公真教敷一时,泽被千古者也。” 《拟连珠》的“无穷受用处”就是注重实学、实效、实功,强调实践工夫。在“名实之辨”问题上,刘基主张以“形”、“实”证“声”、“名”,其实学思想的主要观点为:“观形于声,未必见形;求实于名,未必得实”,反对“声”、“名”等一般性的描述语言和理论,主张从“形”、“实”中获取关于事物本质性的认识。为此,他提出:“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这与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一样,都阐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盖闻:大概听说。
  • 物有甘苦:事物有甜有苦,比喻生活经验或事物的两面性。
  • 尝之者识:尝试过的人才能辨别其滋味。
  • 道有夷险:道路有平坦和险峻,比喻人生旅途中的困难与顺利。
  • 履之者知: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艰难。
  • 宴安日久:长期安逸的生活。
  • 诘戎兵:此处可能指问及军事问题,因为“诘”有询问之意,“戎兵”指军队或战争。
  • 忽忽:形容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
  • 老成人丧语:老年人失去了严肃的语言风格。
  • 典形:通常的、规范的形式。
  • 嗤嗤:轻蔑或嘲笑的声音。

翻译

听说世间的事物有甘苦之分,只有品尝过的人才能分辨出它的味道;人生的道路有平坦和险峻,只有亲身走过的人才能了解其中的艰辛。因此,长久沉浸在安逸中的人往往忽视了战争的问题,听者显得心不在焉;而年长者不再严谨地言传身教,听到的人却只会嘲笑他们。

赏析

这首连珠诗以日常生活和人生哲理为主题,通过对比,批评了那些沉溺于安逸、忽视责任和传统教育的人。刘基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在舒适环境中容易失去警惕,长辈的智慧和经验也容易被轻视的社会现象。诗人寓言般地表达了对社会责任和个人成长的警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