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出自 的《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五帝、三王,皆有所师。曰:「是欲为人法也。」曰:精思亦可为人法,何必以学者?事难空知,贤圣之才能立也。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须学以圣。以圣人学,知其非圣。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狌狌知往,鳱鹊知来,禀天之性,自然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人的才智有高低之分,认识事物要通过学习纔行。通过学习纔能知道,不请教别人就不能认识事物。子贡说:「我的老师是无处不学习的,可是又何必要有个固定的老师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五帝、三王,都是有所师法的。有人说:「这是为了给人们做榜样。」我说:精心思考也可以作为人们的榜样,为什么一定要以勤学做榜样呢?事理很难凭空思考而得知,贤圣的才能却可以通过学习而具备。那些称为「神」的,是不学而知的;那些称为「圣」的,必须通过学习纔能成为圣。因为圣人也需要学习,所以知道他并不是神。天地之间,含有血气的动物,没有天生就知道一切的。猩猩知道过往人的姓名,喜鹊知道未来的喜事,因为它们承受了天的本性,自然就是如此的。

注释

夫子:这里指孔子。 皆有所师:《韩诗外传·五》:「黄帝学乎大填,颛顼学乎录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尹寿,舜学乎务成子附,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贷子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圣:据文意疑当为「神」字。 鳱(gān)鹊:喜鹊。 禀天之性:王充认为万物的本性都是承受上天自然而然施放的气而形成的,所以这里这样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论衡:东汉思想家王充的作品,是一部哲学文献。
  • 实知:该篇章名。
  •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 :通“又”。
  • 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武王。
  • 狌狌(xīng xīng):即猩猩。
  • 鳱鹊(gān què):鸟名。

翻译

人的才能有高有低,认识事物是通过学习。通过学习才能够知道,不询问就不会了解。子贡说:“夫子怎么没有不学习的东西,又哪里有固定的老师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习。”五帝、三王,都有老师。有人说:“这是想给人们树立榜样。”说:精心思考也可以给人们树立榜样,何必一定要通过学习呢?事情难以凭空知晓,贤能圣人的才能得以确立。所说的神,是不学习就知道。所说的圣,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圣。认为圣人是通过学习的,就知道他并非天生就是圣人。天地之间,有血肉的生物,没有天生就有知识的。猩猩知道过去,鳱鹊知道未来,这是禀受了上天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

赏析

这段内容主要论述了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及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强调了学习对于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没有人能天生知晓一切,即使是被视为神圣的人物也是通过学习和积累才具有非凡的才能。同时也指出有些生物具有与生俱来的某些能力,但这与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是不同的概念。它体现了王充务实的求知态度和对知识本质的深入思考。整体逻辑清晰,通过引用例子和进行理性分析来阐述观点。

王充

王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