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景惠和兴化教谕三首

昔我侍吾翁,设教山水乡。 抠衣琴册暇,问礼俎豆行。 在寝皆渊骞,籍湜走以僵。 五年饱藜苋,粗粝甘我肠。 别我事瓦解,改邑从新冈。 蓁荆暗丹雘,岿然鲁灵光。 回首三十年,追忆成荒唐。 独有溪水声,弦诵犹琅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抠衣: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 琴册:指书籍和音乐。
  •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具,这里指祭祀活动。
  • 渊骞:深邃而高远,比喻学问或品德。
  • 籍湜:指书籍和清澈的水,比喻学问和清廉。
  • 藜苋:指野菜,比喻粗茶淡饭。
  • 粗粝:粗糙的食物。
  • 蓁荆:指未开垦的荒地,比喻艰苦的环境。
  • 丹雘:红色的颜料,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
  • 鲁灵光:指鲁国的灵光,比喻智慧或光辉。
  • 弦诵:指弹琴和诵读,比喻文化教育。
  • 琅琅: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翻译

昔日我陪伴我的父亲,他在山水环绕的地方设学教书。在整理衣襟、书籍和音乐的闲暇之余,我们参与了祭祀活动。在那里,学问和品德都显得深邃而高远,书籍和清廉并存。五年来,我们吃的是野菜和粗糙的食物,但这些粗茶淡饭却甘甜于心。

后来,我们的事情像瓦片一样破碎,改变了居住的地方,来到了新的山冈。那里的环境艰苦,但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就像鲁国的灵光一样岿然不动。回首过去三十年,追忆往事已变得荒唐。唯有溪水的声音,伴随着弹琴和诵读的声音,依旧清脆悦耳。

赏析

这首诗回忆了作者与父亲在山水间教书的生活,以及后来变迁的经历。诗中通过对比昔日的学问与清廉,与后来的环境变迁,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文化教育的珍视。诗的最后,以溪水声和弦诵声作为结尾,象征着文化教育的美好与持久,即使在变迁中也不失其清脆悦耳之声,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寄托。

洪希文

元兴化莆田人,字汝质,号去华山人。洪岩虎子。郡学聘为训导。诗文激宕淋漓,为闽人之冠。有《续轩渠集》。 ► 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