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常录寄黄侍讲诗二首见示因次韵

翰林风度似涪翁,伐木相求一笑逢。 东岘看云披鹤氅,北门视草忆鳌峰。 花间载酒清歌起,竹里行厨异味重。 晚岁文章浩如海,百川日夜尽朝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翰林:古代官名,指文学侍从之臣。
  • 涪翁:指唐代诗人杜甫,因其曾流寓涪州(今重庆涪陵)而得名。
  • 伐木:比喻朋友间的交往。
  • 东岘: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诗人所处时代的某个地方。
  • 鹤氅:用鹤羽制成的外衣,常用来形容隐士或仙人的服饰。
  • 北门:指宫城的北门,也代指朝廷。
  • 视草:指观察草木,引申为观察自然景物。
  • 鳌峰:山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诗人所处时代的某个地方。
  • 行厨:指在户外或野外烹饪。
  • 异味重:指食物味道独特,美味。
  • 晚岁:晚年。
  • 浩如海:形容文章或知识广博,如同大海一样深邃。
  • 百川:比喻各种学问或知识。
  • 朝宗:归向,汇聚。

翻译

翰林的风度如同涪翁,因伐木而相遇,相视一笑。在东岘山上披着鹤氅看云,回忆在北门观察草木时的鳌峰景象。在花间载酒,清歌四起,竹林里野外烹饪,食物味道独特。晚年文章广博如海,各种学问和知识如同百川日夜汇聚。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中,“翰林风度似涪翁”一句,既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也暗示了自己的文学追求。通过“东岘看云”和“北门视草”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昔的怀念。后两句则赞美了诗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以“浩如海”形容其文章的广博,以“百川朝宗”比喻其学问的汇聚,表达了诗人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和深厚造诣。

吴景奎

元婺州兰溪人,字文可。七岁力学如成人,年十三为乡正。刘贞为浙东宪府掾,辟为从事,后荐署兴化路儒学录,以母老辞不就。博学,尤善为诗,词句清丽,有唐人风。有《药房樵唱》。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