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旱

妖魃肆凶顽,频年炽无已。 隰田皆龟拆,泾渭黄尘起。 井涸草木枯,赤地动千里。 天灾固流行,感召良有以。 死者相枕藉,生者艰动履。 骨肉尚相食,焉知有伦理。 困苦亦已极,调燮望谁弭。 彼苍空悠悠,胡不谅人只。 凭谁挽天瓢,一泻银河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妖魃:传说中的旱神,这里指代旱灾。
  • 隰田:低湿的田地。
  • 龟拆:龟裂,土地因干燥而裂开。
  • 泾渭:两条河流,这里泛指河流。
  • 赤地:因旱灾而干裂的土地。
  • 感召:感应,指自然现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 相枕藉:互相枕着躺在一起,形容死者众多。
  • 动履:行走,这里指生活艰难。
  • 调燮:调和,这里指调和阴阳,消除灾害。
  • :消除。
  • 天瓢:神话中天上的水瓢,比喻能降雨的神物。
  • 银河水:银河中的水,比喻大量的水。

翻译

旱灾的恶魔肆虐,连年不断,凶猛无比。 低湿的田地都已龟裂,泾渭两河泛起黄尘。 井水干涸,草木枯萎,赤地千里。 天灾流行,或许是感应所致。 死者众多,生者生活艰难。 骨肉之间甚至相食,哪里还知道伦理道德。 困苦已到极点,谁能调和阴阳,消除这场灾难? 苍天啊,你为何不体谅人间的苦难? 谁能挥动天上的水瓢,让银河之水一泻而下,滋润这片干涸的土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旱灾的惨状,通过“妖魃”、“龟拆”、“赤地”等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旱灾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中“死者相枕藉,生者艰动履”直戳人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结尾的“凭谁挽天瓢,一泻银河水”则寄托了作者对消除旱灾、救济苍生的深切期望,展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朱诚泳

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 ► 13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