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六月七日夜书寄道通弟

· 朱浙
南浦王孙草,归来定几时。 篝灯当此夕,千里重相思。 志士怀偏壮,孤臣鬓已丝。 山中谁晤语,镇与白云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丁亥: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 南浦:泛指江南的水边。
  • 王孙草:指贵族子弟的草地,这里可能指家乡的草地。
  • 归来定几时:何时才能归来。
  • 篝灯:用竹笼罩着的灯,这里指夜晚的灯光。
  • 孤臣:孤独无助的臣子,这里可能指自己。
  • 鬓已丝:鬓发已经像丝一样白。
  • 晤语:面对面交谈。
  • 镇与白云期:长期与白云为伴,形容隐居生活。

翻译

在丁亥年六月七日的夜晚,我写信寄给道通弟。 江南的水边,贵族子弟的草地,我何时才能归来? 在这个夜晚,点着篝灯,我深深地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你。 我这个有志之士,心中充满了壮志,但作为一个孤独无助的臣子,我的鬓发已经斑白。 在山中,有谁可以与我面对面交谈呢?我只能长期与白云为伴。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自己孤独无助的境遇。诗中,“南浦王孙草”与“归来定几时”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渴望和对归期的无奈。通过“篝灯”、“孤臣鬓已丝”等意象,描绘了一个夜晚孤独思乡的场景,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最后两句“山中谁晤语,镇与白云期”则进一步以隐居山林、与白云为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朱浙

明福建莆田人,字必东,号损岩。嘉靖二年进士,授御史。帝亟欲尊生母,而群臣必欲帝母昭圣皇太后,浙亦上疏力争。帝怒,立捕至内廷,除名为民。有《天马山房遗稿》。 ► 2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