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游赤壁图

垂老黄州客,高秋赤壁船。 三分留古迹,两赋到今传。 落日寒江动,青天断岸悬。 画图谁省识,千载尚风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垂老:临近老年。垂,接近。
  • 黄州客:指苏轼。苏轼曾被贬谪到黄州。
  • 高秋:深秋,秋高气爽的时节。
  • 三分:这里指赤壁之战奠定三国三分天下的局面。
  • 两赋:苏轼游览赤壁后创作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
  • 断岸:绝壁;陡峭的江岸。
  • 省(xǐng)识:认识;赏识 。
  • 风烟:风光、烟雾。这里指画面中蕴含的赤壁千古以来的风貌氛围。

翻译

临近暮年的苏轼这位黄州的贬客,在深秋时节登上赤壁的小船。赤壁这处古迹见证过那奠定三分天下的一战,苏轼写下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至今依旧流传。落日余晖中寒冷的江水涌动着,晴朗的天空下陡峭的江岸高悬。这描绘苏子游赤壁的画图又有谁能真正看懂呢,历经千年依旧蕴含着赤壁那独特的风光烟霞。

赏析

这首诗以画家的视角,描绘了赤壁之战后的遗迹。诗的首联点明时间和人物, “垂老黄州客” 饱含对苏轼一生飘零坎坷的感慨,“高秋赤壁船” 则勾勒出一位暮年老人于秋高气爽之时泛舟赤壁的场景。颔联将赤壁之战与苏轼的两赋联系起来,古迹与文章,俱万古流芳。颈联 “落日寒江动,青天断岸悬”,从自然景色落笔。落日余晖洒在寒江上,江水涌动,给人以动态之美;青天之下,断岸悬空,又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沧桑凝重的氛围。尾联“画图谁省识,千载尚风烟” 则将诗人从眼前的画面感带入深深的思索中,面对这幅苏子游赤壁图,又有谁真的能领会其中深意?虽历经千年,赤壁的风烟依然令人神往。整首诗通过对画面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钦慕和对赤壁历史文化的感慨,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