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宗伯陈公闻倭寇遁归我师追击尽复朝鲜之地志喜韵

· 佘翔
遥传上将临边日,秉钺登坛杀气销。 万虏投戈归绝域,三军奏凯彻中朝。 梯航未必来重译,杼轴何堪尽戍辽。 太史直悬千古笔,扶桑铜柱转岧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秉钺 (bǐng yuè):手持大斧,指掌握军权。
  • 登坛 (dēng tán):登上坛场,古代举行仪式的地方,这里指举行军事仪式。
  • 投戈 (tóu g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或放弃战斗。
  • 绝域 (jué yù):极远的地方,指边疆或外国。
  • 奏凯 (zòu kǎi):打胜仗后奏乐庆祝。
  • 中朝 (zhōng cháo):中央朝廷,指明朝的中央政府。
  • 梯航 (tī háng):梯子和船,比喻艰难的交通或联系。
  • 重译 (chóng yì):多次翻译,指通过多次语言转换才能沟通。
  • 杼轴 (zhù zhóu):织布机上的两个主要部件,比喻国家的经济基础。
  • 戍辽 (shù liáo):守卫辽东,指边防。
  • 太史 (tài shǐ):古代官职,负责记载历史。
  • 扶桑 (fú sāng):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 铜柱 (tóng zhù):古代用来标记边界或纪念重大事件的柱子。
  • 岧峣 (tiáo yáo):高耸的样子。

翻译

传闻大将军出征边疆的日子,手持大斧登上军事坛场,战气随之消散。 万敌放下武器归降于极远之地,我军奏乐庆祝胜利直达中央朝廷。 虽然交通艰难,未必能再次沟通,但国家的经济基础何堪被边防所困。 历史学家将直接书写千古的记录,扶桑的铜柱将高高耸立,见证这一刻。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军队在边疆取得胜利的场景,通过“秉钺登坛”、“万虏投戈”、“三军奏凯”等词句,生动展现了战争的胜利和军队的凯旋。诗中“梯航未必来重译”一句,反映了当时与外界沟通的困难,而“杼轴何堪尽戍辽”则表达了对国家经济基础的担忧。最后两句“太史直悬千古笔,扶桑铜柱转岧峣”则预示了这一历史事件将被永久记载,成为不朽的记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历史记录的重视。

佘翔

明福建莆田人,字宗汉,号凤台。嘉靖三十七年进士。任全椒知县。与御史议事意见相左,即拂衣罢去,放游山水以终。工诗,有《薜荔园诗稿》及《文草》。 ► 12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