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十七首

桓公读古书,惭其堂下斲。 呼来与之谈,妙手不可学。 人生苦未悟,发轫要切琢。 譬如搜海珍,澄汰江河浊。 不辞用力久,奇宝收把握。 君为谈空人,皮毛俱解剥。 超遥不二门,机锋森剑槊。 从渠透玄妙,风影不可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桓公: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管仲,因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故常被称为桓公。
  • (zhuó):砍,削。
  • 发轫:比喻事物的开端或起点。
  • 切琢:雕琢,比喻学习和修炼。
  • 澄汰:澄清,淘汰。
  • 不二门:指佛教中的“不二法门”,意指超越对立的真理。
  • 机锋:指佛教中高僧讲经说法时的锐利言辞。
  • 剑槊:古代的兵器,比喻锋利。

翻译

桓公读古书,感到惭愧,因为他在堂下砍削(未能领悟书中的深意)。 叫来(书中的智慧)与之交谈,却发现这妙手不可学。 人生苦于未悟,开始时要精心雕琢。 就像搜寻海中的珍宝,必须澄清淘汰江河的浊水。 不怕用力久,奇宝终能收入把握。 你谈论空无之人,皮毛都被解剥(深入剖析)。 超越了不二法门,机锋如剑槊般锋利。 任他透彻玄妙,风影却不可捉摸。

赏析

这首诗通过桓公读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和人生领悟的深刻见解。诗中,“惭其堂下斲”一句,既体现了桓公的自省,也暗示了学问的深奥。后文以搜寻海珍为喻,强调了学习和领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最终才能获得真知。末句“风影不可捉”则巧妙地表达了玄妙之理的难以捉摸,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学问的深刻洞察。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