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六月十六日军乱奚德基赋诗纪事张纯诚袖其诗来求和用韵述□云张九四据苏州发兵五百人赴杭省军遂反袭

· 叶颙
干戈久不息,百苦无一乐。 县官急徵需,贫富悉笼络。 西州正击贼,空拳日相搏。 贼马当道驰,贼舟沿海泊。 盗贼固枭张,官军愈鹰掠。 征讨五六年,贼势未便削。 朝忧万甑空,暮叹衣袖薄。 点军五百辈,顾望累退却。 太仓万斛粟,食尔欲深托。 馀粒犹在咽,吐之若糟粕。 返旆拟攻城,长刀忍相著。 伤心百姓财,剽夺入已橐。 朝廷养此曹,不啻如巨膊。 如何负国恩,幸然寻就缚。 老夫铁石肠,见此泪迸落。 形容为枯槁,肌肤倍萧索。 深悲世事非,屡日情怀恶。 皇天未厌乱,旱魃尤肆虐。 不雨逾半年,何由增廪糳。 天道既靡常,人心益惶霍。 民食转艰难,军储盍图度。 终朝仅一餐,无力太俭约。 虽免死甲兵,犹恐填沟壑。 丈夫幸听之,未用遽惊愕。 牧守任龚黄,将帅命李郭。 牧布抚字恩,将展经济略。 天下不日清,阴霾散寥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丙申六月十六日:指农历丙申年六月十六日。
  • 军乱:军队发生动乱。
  • 奚德基:人名,可能是一位文人或官员。
  • 张纯诚:人名,可能是一位文人或官员。
  • 张九四:人名,可能是一位军事指挥官。
  • 太仓:古代指国家储备粮食的地方。
  • 糟粕:比喻无用或质量低劣的东西。
  • 返旆:返回的旗帜,这里指军队返回。
  • 巨膊:比喻强大的力量或人物。
  • 旱魃:古代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 廪糳:指国家的粮仓。

翻译

在丙申年六月十六日,军队发生了动乱,奚德基写诗记录了这一事件,张纯诚拿着这首诗来求和,我用韵文叙述了这件事。张九四占据苏州,派出五百士兵前往杭州,军队随即反叛,袭击了苏州。

战争长久不息,百姓百般苦难无一乐趣。县官紧急征税,无论贫富都被笼络。西州正在抗击贼寇,空手每日搏斗。贼马在道路上奔驰,贼船沿海停泊。盗贼固然嚣张,但官军更加像鹰一样掠夺。征讨已有五六年,贼势并未减弱。早晨担忧家中空无一物,傍晚叹息衣袖单薄。点兵五百人,观望中不断退却。太仓中有万斛粮食,你们却想深深依赖。剩余的粮食还在喉咙,吐出来如同糟粕。军队返回准备攻城,长刀忍心相向。伤心百姓的财产,被掠夺入自己的口袋。朝廷养育这些人,不亚于强大的力量。为何辜负国家的恩情,幸运地被束缚。我这铁石心肠的老人,见到这一切泪如雨下。形容枯槁,肌肤倍感萧索。深感世事无常,情绪屡次恶化。皇天未停止混乱,旱灾尤其肆虐。半年未下雨,如何增加粮仓。天道无常,人心更加惶恐。民众的食物变得艰难,军需应有所图谋。终日仅有一餐,无力过于节俭。虽免于战死,仍恐填满沟壑。大丈夫幸而听之,不必过于惊愕。任命像龚黄一样的牧守,命令像李郭一样的将帅。牧守布施恩惠,将帅展现经济策略。天下不久将清平,阴霾散去,天空辽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战乱时期的社会状况,通过对比盗贼与官军的行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民众的苦难。诗中,“干戈久不息,百苦无一乐”直接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诗人通过对战争、征税、盗贼、官军等现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深重苦难。诗末,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希望通过贤能的牧守和将帅来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安宁。整首诗语言凝重,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时代乱象的深刻关切和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叶颙

元明间金华府金华人,字景南,一字伯恺,自号云?天民。元末隐居不出,至正中自刻其诗,名《樵云独唱》。入明,举进士,官行人司副。后免官家居,授徒甚众。 ► 5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