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白 · 五古

· 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拼音

译文

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 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注释

客:旅居他乡。 东都:指洛阳。隋朝与唐朝置都长安,洛阳被称为东京或东都。 历:经过。 厌:厌恶。 机巧:机智灵巧。 对:对头,敌手。 膻腥:指肉食。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称膻,鱼鳖等水族称为腥。 岂:难道。 无:没有。 青精饭:民间食品,又称乌米饭,唐代即有。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 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 大药:道家的金丹。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 彦:旧时士的美称。《孔安国传》:“美士曰彦。” 幽讨:意为寻讨幽隐。 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杜甫给李白写过两首赠别诗,这是第一首,为五言古诗,是杜甫赠李白最早的一首诗,被选入《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第三首。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李白受诏供奉翰林,被高力士谮言排斥而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故写此诗。李白讬鹦鹉以赋曰:“落羽辞金殿,是脱身也。”是年,李白从高天师授箓,同时事华盖君,隐王屋山艮岑。因此说“脱身事幽讨”。 此诗共分两段,前八句为一段,后四句为一段。第一段八句为自叙,表达厌都市而羡山林之情。第二段四句方提及李白,表明愿共同归隐之志。全诗表达作者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