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镇

· 杜甫
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 不辞辛苦行,迫此短景急。 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 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 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 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沮洳(jù rù):低湿之地。
  • 栈道: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而成的窄路。
  • 短景:短暂的日光,指日短。
  • 石门: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南。
  • 旌竿:旗杆。
  • 惨澹:暗淡无光。
  • 白刃涩:刀剑因久不用而生锈。
  • 胡马:指北方民族的马。
  • :驻扎。
  • 成皋: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
  • 防虞:防备意料之外的事。
  • 嗟尔:叹词,表示叹息。
  • 戍人:守卫边疆的士兵。

翻译

细小的泉水夹杂着薄冰,栈道湿滑因低湿之地。 不辞辛劳地行走,迫于日短时光急促。 石门处云雪交加,古镇周围峰峦聚集。 旗杆在暮色中显得暗淡,风水中刀剑因久不用而生锈。 胡马驻扎在成皋,防备意料之外的事又有何用。 叹息那些远戍的士兵,山中寒冷夜晚独自哭泣。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辛生活和孤独情感。诗中通过“细泉兼轻冰”、“栈道湿”等自然景象,以及“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了边疆的荒凉与戍卒的孤寂。末句“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更是深情地表达了对戍卒命运的同情与关怀,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情怀。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