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注释
轩:窗。
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高官显爵;
被:同“披”。指身居高官。
序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而生的所思。
这首诗与《夏日叹》为同时之作。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日暮思风,引起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此夜凉之景。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此夜热之感。荷戈守边,指相州之众。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末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
蠲叟评语:杜诗《夏夜叹》佳处在“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四句,见其体物之细。以下兴起戈士之苦,则恻怛之怀也。细读之,觉其音调铿锵,此唐诗宋诗之别。(案:戈士之苦借自适翻出,亦一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永日:漫长的白天。(“永”,读音:yǒng)
- 炎蒸:形容天气炎热、闷热。
- 飘飖(yáo):飘荡、飘动。
- 昊天:指夏天。
- 疏光:稀疏的月光。
- 物情:事物的情况。
- 执热:酷热难耐。(“执”,读音:zhí)
-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做饭,夜晚用来打更。
- 青紫:高官显爵的服饰颜色,借指高官。
翻译
漫长的白天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如何才能得到万里长风,飘飘吹动我的衣裳。天空中升起皎洁的月亮,茂密的树林洒下稀疏的月光。仲夏的夜晚苦于太短,打开窗户享受些许微凉。月光清澈明亮,能看清极细微的东西,连小飞虫也在空中飞舞。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以适宜自己的方式存在,这是常理。想到那些扛着兵器的战士,整年守卫着边疆。怎样才能让他们洗去疲惫酷热,他们只能彼此盼望。整夜都能听到敲击刁斗的声音,喧闹声传遍四方。那些达官贵人虽然身着紫衣青袍,但还不如早早还乡。北城传来悲凉的胡笳声,鹳鹤鸣叫着且在空中盘旋。更何况我心中烦闷困倦,为这动荡的时局而思绪激烈,渴望天下安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夜的炎热和作者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时局的忧虑。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夏日炎热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不适和对凉爽的渴望。中间部分联想到守边战士的艰苦,表达了对他们的怜悯。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环境的进一步描写,如悲笳声、鹳鹤号翔等,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安康的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