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
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唐文宗李昂的年号。
- 新蝉:指初夏时新出现的蝉。
- 洛阳城:唐代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 噪处:蝉鸣声嘈杂的地方。
- 景清:景色清晰,指蝉鸣声使得周围环境显得更加宁静。
- 凉风忽袅袅:形容凉风轻柔、细微。
- 秋思:对秋天的思念或感慨。
- 残槿花:指已经凋谢的木槿花。
- 老槐:古老的槐树。
- 索居恨:孤独生活的遗憾。
- 长年情:长久的情感或思念。
- 未聋耳:指耳朵还未失聪。
翻译
十年前与你分别,每当听到新蝉的鸣叫,我总是感慨万千。 今年我们一同聆听,都在这洛阳城中。 蝉声嘈杂之处,方知林间静谧;蝉声传来之时,更觉景色清晰。 凉风轻柔地吹过,秋天的思绪在秋天之前就已萌生。 站在凋谢的木槿花旁,走在老槐树的阴影下。 虽然没有孤独生活的遗憾,但长久的情感依旧被触动。 庆幸我的耳朵还未失聪,每年都能听到这蝉鸣声。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开成二年(837年)夏天写给他的朋友梦得的。诗中,白居易通过新蝉的鸣叫,回忆起与友人十年前的分别,以及今年在洛阳城重逢的情景。诗中“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巧妙地通过蝉声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环境的感受。后文中的“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则进一步以自然景象引出诗人对秋天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蝉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