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 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 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 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袅袅(niǎo niǎo):形容声音悠扬、细弱。
  • :鸣叫。
  • 虚壁:空旷的岩壁。
  • 萧萧:形容风声或草木摇动声。
  • :悬挂。
  • 冷枝:寒凉的树枝。
  • 隐见:隐约可见。
  • 惯习:习惯。
  • 元从众:原本随大流。
  • 全生:保全生命。
  • 用奇:采取非常手段。
  • :跳跃。
  • 每及:每次到达。
  • 莫相离:不要分离。

翻译

猿猴在空旷的岩壁上悠扬地鸣叫,冷风吹动着寒凉的树枝,发出萧萧声。 在这艰难的环境中,人们难以见到,但猿猴却似乎隐约知道。 它们习惯于随大流,为了保全生命,有时也会采取非常手段。 每当它们跳跃到前面的树林,父子之间总是紧紧相依,不愿分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猿猴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通过“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的描写,展现了猿猴的孤独与坚韧。诗中“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表达了猿猴对环境的敏感和适应,而“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则揭示了猿猴生存的智慧和策略。最后两句“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强调了猿猴间的亲情和团结,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和和谐。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猿猴的描写,隐喻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些普遍真理。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