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三首

· 杜甫
彝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 筑城依白帝,转粟上青天。 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 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彝界:指彝族居住的地区。
  • 蕃州:古代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称呼,这里指边疆地区。
  • 白帝: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帝,这里指西山的高峰。
  • 转粟:运输粮食。
  • 上青天:形容路途艰险,如同登天。
  • 羌兵:羌族的士兵。
  • 井泉:指水源,这里比喻羌兵的帮助如同生命之水。
  • 西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 背和好:违背和平友好。
  • 杀气:战争的气氛。

翻译

彝族的边界在荒凉的山顶,蕃州边疆积雪覆盖。 筑城依靠着白帝山,运输粮食如同攀登青天。 蜀地的将领分发旗鼓,羌族士兵助力如井泉。 西戎背弃了和平友好,战争的气氛日益浓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西部边疆的荒凉景象和紧张的军事氛围。杜甫通过“彝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展现了边疆的艰苦环境,而“筑城依白帝,转粟上青天”则形象地表达了边防建设的艰难和物资运输的不易。诗中“蜀将分旗鼓,羌兵助井泉”体现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协作,但“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则揭示了边疆的不稳定和战争的阴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