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叔赴洪州

· 李端
荣家兼佐幕,叔父似还乡。 王粲名虽重,郗超髯未长。 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 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荣家:指显赫的家族。
  • 佐幕:在幕府中担任辅佐职务。
  •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名重一时。
  • 郗超:东晋名士,以才智著称,此处“髯未长”指年轻。
  • 鸣桡:划船时桨声。
  • 敛笏:收起笏板,表示恭敬。
  • 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 中庭:庭院之中。

翻译

我的家族显赫,叔叔在幕府中辅佐要职, 他此行仿佛回到了故乡。 虽然王粲名声显赫,但郗超还年轻,胡须未长。 听着船桨划水的声音,我们经过夏口, 收起笏板,恭敬地见到了浔阳。 夜深人静时,我思念叔叔的地方, 庭院中,月光洒落,一片寂静。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送别叔父赴洪州的场景,通过对比王粲和郗超的形象,暗示了叔父的才华与年轻。诗中“鸣桡过夏口,敛笏见浔阳”生动地描绘了旅途的情景,而结尾的“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则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之情,以月光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叔父的深情挂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李端

李端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嘉祐从侄。少居庐山,师从名僧皎然学诗。大历五年中进士,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终官杭州司马。晚年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后数年。子李虞仲。据说李端曾在驸马郭暧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乔亿以为李端诗“思致弥清,径陌迥别,品第在卢允言、司空文明之上。”。传世作品有《李端诗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