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高登封所藏史丞相手帖
登封大夫汉师儒,颍水洗出商山须。袖携尺素照秋碧,何年沧海遗神珠。
三台光气五云朵,崧君潮来亦轩渠。龙虎变化风雨散,竹花不实悲鹓雏。
故都乔木今何如?剑履上天不可呼,长歌《缁衣》渺愁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后泛指书写用的短笺。
- 三台:古代天文学中指三台星,比喻三公。
- 五云: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
- 崧君:指嵩山之神。
- 轩渠:形容笑的样子。
- 竹花不实:比喻虚有其表,没有实际内容。
- 鹓雏: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比喻贤才。
- 剑履:指古代帝王赐予亲信大臣的一种特殊待遇,可以佩剑穿履上殿。
- 《缁衣》:《诗经》中的一篇,此处可能指诗中的哀怨之情。
翻译
登封的大夫是汉代的师儒,颍水的洗涤让商山的须发更加清晰。袖中携带着书写用的短笺,映照着秋日的碧空,不知何年何月,这神珠遗落在了沧海之中。
三台星的光气与五色的瑞云交相辉映,嵩山之神带来的潮水也让人欢笑。龙虎般的变化与风雨一同散去,竹花虽美却不结果,令人为那贤才的悲鸣而感到悲伤。
故都的乔木如今又如何?那些被赐予特殊待遇的大臣们已经无法呼唤上天,长歌《缁衣》中的哀怨之情,让我的心中充满了忧愁。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登封大夫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对古代贤才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尺素”、“三台”、“五云”等,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历史感的世界。同时,通过对“竹花不实”与“鹓雏”的比喻,表达了对虚有其表现象的批评和对真正贤才的珍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往昔的无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