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公桧诗
忆昔十五六,好古尊前贤。初闻独孤桧,快睹曾争先。
苍然一株蘖旧根,皴皮错节枝叶蕃。适逢夜雨半身湿,宜是往年甘露痕。
孔明庙前柏相似,乃在陈司徒庙之后园。乡来陵谷忽变改,造化劫灰飞入海。
神焦鬼烂救不得,桐乡自此无光彩。幸存一曲阑干石,题公姓字留遗迹。
石苔斓斑土花碧,相伴铜驼非荆棘。余从海上避兵归,几度摩挲长太息。
怀哉古之人,好贤意无穷。咏甘棠,爱召伯,赋菉竹,美武公。
宪公此树堪比隆,后人宁不仰高风。玄都道士桃千树,一会区区岂难措。
龙钟野老及群英,亦愧因循坐迟暮。桧乎桧乎重培植,风枝相樛霜干直。
邦人具瞻仰遗德,见树犹如见颜色,六百二十五年如一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独孤公桧:指独孤信所种植的桧树,独孤信为北周名将。
- 皴皮错节:形容树皮粗糙,树枝交错。皴(cūn):皮肤或物体表面的裂纹。
- 蕃:茂盛。
- 甘露痕:指甘露留下的痕迹,比喻美好的事物留下的影响。
- 陵谷:比喻世事变迁。
- 桐乡:地名,此处指独孤信的故乡。
- 阑干石:石制的栏杆。
- 铜驼:古代铜制的骆驼,常用来比喻宫殿前的装饰,此处指遗迹。
- 荆棘:比喻困难和障碍。
- 菉竹:一种竹子,此处用来比喻美好的品质。
- 武公:指周武王。
- 宪公:指周宪王。
- 玄都道士:指道教中的神仙。
- 龙钟:形容年老体衰。
- 野老:指乡间的老人。
- 群英:众多英才。
- 樛:树枝向下弯曲。
- 霜干直:形容树木在霜冻中依然挺拔。
翻译
回忆起十五六岁时,我热爱古代文化,尊敬前贤。初次听说独孤信种植的桧树,我曾急切地想要一睹为快。那棵树苍老而生机勃勃,树皮粗糙,树枝交错,枝叶茂盛。恰逢夜雨,半身湿润,似乎是往年甘露留下的痕迹。这棵树与孔明庙前的柏树相似,位于陈司徒庙的后园。曾经陵谷变迁,世事变幻,劫难的灰烬飞入大海。神明也无法挽救,桐乡因此失去了光彩。幸存的一块石栏杆,刻有独孤信的姓氏和遗迹。石苔斑驳,土花碧绿,与铜驼相伴,不再是荆棘之地。我从海上避难归来,多次抚摸这石栏杆,长叹不已。怀念古代的贤人,他们好贤若渴。歌颂甘棠,赞美召伯,赋诗菉竹,赞美武公。宪公的这棵树堪比隆重的礼遇,后人怎能不仰望他的高风亮节。玄都道士的桃树虽多,但这一刻的区区小事岂能难倒我。我这龙钟的老者和群英,也因循守旧,坐等迟暮。桧树啊,重新培植,风枝相交,霜干挺直。乡人都在仰望这遗德,见到树就像见到独孤信的面容,六百二十五年仿佛一瞬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独孤信所种植的桧树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诗中,“独孤公桧”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诗人通过对桧树的描述,回忆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和对古人的崇拜,同时也反映了世事的变迁和个人的感慨。诗的结尾,诗人希望后人能够继续培植这棵树,以保持对独孤信的记忆和敬仰,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和对先贤遗德的尊崇。

谢应芳
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字子兰。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275篇诗文
谢应芳的其他作品
- 《 余患项痈适兵后无医药可疗即事口占并寓感叹 》 —— [ 元 ] 谢应芳
- 《 具区耕隐歌为盛征士作 》 —— [ 元 ] 谢应芳
- 《 二月归田舍作四首 其四 》 —— [ 元 ] 谢应芳
- 《 至正丁酉冬昆山顾仲瑛会客芝云堂适时贵自海上来以黄柑遗之仲瑛分饷坐客喜而有作属余及陆良贵袁子英等六客同赋 》 —— [ 元 ] 谢应芳
- 《 次韵言怀二首 》 —— [ 元 ] 谢应芳
- 《 四月二日林自■ 》 —— [ 元 ] 谢应芳
- 《 江城子 》 —— [ 元 ] 谢应芳
- 《 盛彦英隐居太湖之阴号具区耕叟命仆作诗以歌咏其乐云 》 —— [ 元 ] 谢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