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教谕

闻说龙泉县,儒风最可人。 墨池千涧缩,石室四山邻。 北学中连剡,南音渐带闽。 峨冠作宾客,罄折不须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龙泉县:地名,位于今浙江省。
  • 儒风:儒家的风范,指文化教育的影响。
  • 可人:令人满意,讨人喜欢。
  • 墨池:指学校或书院中的水池,常用来比喻学问的积累。
  • 千涧缩:形容墨池深广,如同千条山涧汇聚。
  • 石室:指书院或藏书的地方,这里比喻学问的渊博。
  • 四山邻:四面环山,形容环境幽静。
  • 北学:指北方的学问或教育。
  • 中连剡:中连,指连接;剡,地名,今浙江嵊州,这里指北方的学问与南方的剡地学问相连。
  • 南音:指南方的方言或文化。
  • 渐带闽:渐带,逐渐带有;闽,指福建,这里指南方的文化逐渐带有福建的特色。
  • 峨冠:高高的帽子,古代士人的服饰,这里指士人。
  • 宾客:客人,这里指来访的学者。
  • 罄折:罄,尽;折,弯腰,这里指不必频繁地鞠躬行礼。

翻译

听说龙泉县,那里的儒风最是讨人喜欢。墨池深广如同千条山涧汇聚,石室藏书,四周环山,环境幽静。北方的学问与南方的剡地学问相连,南方的文化逐渐带有福建的特色。高冠的士人作为宾客来访,不必频繁地鞠躬行礼。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龙泉县深厚的儒学氛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过“墨池千涧缩”和“石室四山邻”的描绘,展现了学问的深邃与环境的幽静。诗中“北学中连剡,南音渐带闽”反映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峨冠作宾客,罄折不须频”则体现了士人的尊严与礼节的简便。整体上,诗歌表达了对龙泉县儒学文化的赞美和对士人风范的尊重。

戴表元

戴表元

宋元间庆元奉化人,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七岁学古诗文,多奇语。宋咸淳七年进士,授建康府教授。元初,授徒卖文为生。成宗大德中,年已六十余,以荐起为信州教授,调婺州,以疾辞。为文清深雅洁,东南文章大家皆归之。有《剡源文集》。 ► 4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