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元日

· 徐熥
平明曙色乱春烟,独对东风意惘然。 蓂叶乍开尧砌上,椒花先献佛灯前。 忽闻爆竹迎新岁,愧饮屠苏后少年。 莫道清霜随腊尽,只愁飞入鬓毛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午:古代用干支纪年,甲午年即指某一个甲午年。
  •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 曙色:黎明的天色。
  • 春烟:春天早晨的雾气。
  • 惘然:失意的样子。
  • 蓂叶:传说中尧时的瑞草,这里指元旦时贴在门上的桃符。
  • 尧砌:尧的宫殿台阶,比喻高贵的场所。
  • 椒花:花椒的花,古人常用来献祭。
  • 佛灯:供奉在佛前的灯。
  • 爆竹:古时用火烧竹,毕剥有声,称为爆竹,用以驱鬼。后来演变成现在的鞭炮。
  • 屠苏:一种酒,古人在元旦时饮用,据说可以辟邪。
  • 清霜:比喻白发。
  • 腊尽:腊月结束,即年末。

翻译

天刚亮时,春天的雾气缭绕,独自对着东风感到失意。 门上贴着的桃符仿佛在尧的宫殿台阶上刚刚展开,花椒花首先献在佛前的灯下。 忽然听到爆竹声迎接新年的到来,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年纪的人还在喝屠苏酒。 不要说清霜随着腊月结束而消失,我只担心它飞入我的鬓发之中。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旦早晨的景象,通过“春烟”、“东风”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蓂叶”、“椒花”等细节,反映了节日的传统习俗,而“爆竹”、“屠苏”则增添了新年的喜庆气氛。末句以“清霜”比喻白发,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增添了诗的深沉感。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