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莆田方生自宜兴归应试

闻君诵诗满三百,十年茖魄常自惜。书生只是数多奇,俗子空嘲玄尚白。 那能环堵事穷愁,乘兴飘然赋远游。荆溪山水清且美,屡月贪欢犹未休。 荆溪茂宰君妻弟,思君不谓君能至。山坳水曲日追随,相对浑忘乡土异。 君不见荆人刖足售良玉,好丑由来随世俗。期君此亵十扬眉,一战能亡三败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莆田:地名,指福建省莆田市
宜兴:地名,指江苏省宜兴市
茖魄(guó pò):指精神状态不佳
书生:指读书人
俗子:指庸俗之人
玄尚(xuán shàng):指高深莫测的事物
环堵:指四处奔波
贪欢:指沉迷于享乐
茂宰:指宰相的亲属
刖足售良玉:指割掉脚趾卖掉贵重的玉器
世俗:指世间通行的风俗习惯
扬眉:指昂首挺胸
三败辱:指三次失败受辱

翻译

听说你背诵古诗已经达到三百首,十年来,精神状态常常不佳而自我警惕。读书人虽然有许多奇特之处,但庸俗之人却只会嘲笑他们的高深莫测。谁能够四处奔波而不为琐事所困扰,顺势而为,写下远游的诗篇。荆溪的山水清澈而美丽,每个月都沉迷于欢乐中而不肯停歇。荆溪的茂宰官员,却不曾想到你会来到这里。山坳水曲,日复一日地追随着,彼此相对时却忘却了家乡的异样。你是否看到过荆人为了卖掉贵重的玉器而割掉脚趾,这种丑陋的行为只是因为随波逐流的世俗风尚。希望你能昂首挺胸,不畏艰难,一战能够战胜三次失败和耻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背诵古诗的读书人的心路历程。诗人通过对读书人的生活状态和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读书人坚持追求高尚理想的赞美和鼓励,同时也对庸俗之人的嘲讽和对世俗风尚的批判。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读书人与庸俗之人、高尚理想与世俗风尚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读书人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坚定和不屈不挠。整体氛围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寓意深刻。

唐顺之

唐顺之

明常州府武进人,字应德,一字义修,称荆川先生。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曾协助总督胡宗宪讨倭寇,谓御敌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受祸。曾亲率舟师,邀敌于长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户镗、刘显赴援,亲跃马布阵,持刀直前。以功升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学问广博,通晓天文、数学、兵法、乐律等,兼擅武艺,提倡唐宋散文,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被称为“唐宋派”。有《荆川先生文集》。 ► 5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