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陈隐君菊庄卷后

· 孙蕡
隐君种豆南山陲,清晨荷锄薄暮归。 馀閒更学树丛菊,茅屋前头花作围。 此花不比桃与李,万木凋零方吐蕊。 耀日黄金浅浅红,凌霜白玉深深紫。 孤芳似与九九期,落英不落长满枝。 嫣然羞作儿女艳,高洁独抱幽人姿。 此时隐君徐步屧,晨光熹微风猎猎。 晚圃寒花语断虫,东篱冷露留残蝶。 洛阳金谷盛繁华,江渚芙蓉照馆娃。 歌台舞榭岂不好,淡烟芳草令人嗟。 岁华将暮衡门里,寄傲羲皇时隐几。 见月开笼放白鹇,穿林采药寻黄绮。 平生嗜酒仍嗜书,诗比渊明差未如。 还开三径望俦侣,亦有五柳临庭除。 素琴抚弦惟袖手,葛巾且漉柴桑酒。 莫劳更赋归去来,惹得声名满人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隐君:隐士。
  • 荷锄:扛着锄头。
  • 薄暮:傍晚。
  • 树丛菊:种植的菊花。
  • 吐蕊:花蕾开放。
  • 孤芳:孤独的花朵,指菊花。
  • 九九:重阳节,菊花盛开的时节。
  • 嫣然:美好的样子。
  • 徐步屧:慢慢行走。
  • 熹微:微弱的光线。
  • 猎猎:风声。
  • 断虫:虫鸣声断断续续。
  • 东篱:东边的篱笆,常用来指代菊花的生长地。
  • 馆娃:指美女。
  • 寄傲:寄托傲气。
  • 羲皇:指古代帝王,这里指隐居的理想。
  • 隐几:隐居的桌子。
  • 白鹇:一种鸟。
  • 黄绮:指黄色的菊花。
  • 嗜酒:喜欢喝酒。
  • 嗜书:喜欢读书。
  • 渊明: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隐士和诗人。
  • 三径:指隐居的小路。
  • 五柳:指陶渊明家门前种植的五棵柳树,象征隐居生活。
  • 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
  • 柴桑酒:指陶渊明家乡的酒。
  • 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翻译

隐士在南山脚下种豆,清晨扛着锄头,傍晚才回家。闲暇时还学着种植菊花,茅屋前菊花盛开,形成了一道花墙。这些菊花不同于桃李,在万木凋零时才绽放。金黄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淡淡的红,白玉般的花瓣在霜中透出深深的紫。孤独的花朵似乎在重阳节时盛开,花瓣不落,长满了枝头。它们美丽而不失高洁,不像普通花朵那样娇艳,而是独自保持着幽雅的姿态。

这时隐士缓缓行走,晨光微弱,风声呼呼。晚上的园子里,寒花中虫鸣声断断续续,东边的篱笆下,冷露中还留有残存的蝴蝶。洛阳的金谷园繁华盛景,江边的芙蓉花映照着美女。歌台舞榭虽好,但淡烟芳草更令人感慨。岁月将尽,隐士在简陋的门前寄托着傲气,隐居的桌子上寄托着理想。看到月亮升起,便打开笼子放飞白鹇,穿过树林采摘黄色的菊花。

隐士一生既喜欢酒也喜欢书,他的诗虽不及陶渊明,但也有自己的风格。他开辟了三条小路,希望能有伴侣,也在庭院中种植了五棵柳树。素琴上抚弦,只是袖手旁观,用葛布头巾过滤柴桑的酒。不必再写《归去来兮辞》,因为他的名声已经传遍了人们的口耳。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南山下的田园生活,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隐士高洁、幽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诗中隐士的形象与陶渊明相似,都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不慕荣华,不随流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隐士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传统隐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孙蕡

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