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田家行

· 孙蕡
零星矮屋茅数把,散住榆林柳林下。 磊墙遮雪防骤风,妇女颓垣拾砖瓦。 黄牛买得新垦田,土戟犁浅牛欲眠。 古河无水挂龙骨,自萦蒲绳探苦泉。 山蚕食叶黄茧老,野火烧桑桑树倒。 四畔灵鸡喔喔啼,九月霜风落红枣。 春丝夏绢输税钱,木绵纺布寒暑穿。 放舂黄米为新酒,学唱货郎为管弦。 平田旱多麦少熟,杏尽梨枯惟食粟。 衣粗食恶莫用悲,犹胜北军离乱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零星:分散、稀疏。
  • 矮屋:低矮的房屋。
  • 茅数把:几把茅草,形容简陋。
  • 榆林柳林:榆树和柳树的林子。
  • 磊墙:用砖石等堆砌的墙。
  • 骤风:突然的大风。
  • 颓垣:倒塌的墙。
  • 拾砖瓦:捡拾破碎的砖瓦。
  • 土戟:一种农具,类似于犁。
  • 犁浅:犁地不深。
  • 龙骨:这里指水车的骨架。
  • 蒲绳:用蒲草编织的绳子。
  • 探苦泉:寻找苦涩的泉水。
  • 山蚕:野生蚕。
  • 食叶:吃叶子。
  • 黄茧老:蚕茧变黄,表示蚕已老。
  • 野火:自然发生的火灾。
  • 灵鸡:指鸡。
  • 喔喔啼:鸡叫声。
  • 霜风:寒冷的风。
  • 红枣:成熟的枣子。
  • 输税钱:缴纳税款。
  • 木绵:棉花。
  • 纺布:织布。
  • 寒暑穿:指四季穿着。
  • 放舂:用杵臼捣米。
  • 黄米:一种粮食。
  • 新酒:新酿的酒。
  • 货郎:卖货的小贩。
  • 管弦:乐器。
  • 平田:平坦的田地。
  • 麦少熟:麦子收成不好。
  • 杏尽梨枯:杏子和梨子都枯萎了。
  • 食粟:吃小米。
  • 衣粗食恶:穿得粗糙,吃得不好。
  • 北军:北方的军队。
  • 离乱时:战乱时期。

翻译

在平原上,稀疏地散布着几间低矮的茅屋,它们坐落在榆树和柳树的林子下。为了防止突然的大风和积雪,人们用砖石堆砌起墙,而妇女们则在倒塌的墙边捡拾破碎的砖瓦。

黄牛被用来耕种新开垦的田地,但由于犁地不深,牛儿显得有些疲倦,想要休息。古河已经干涸,水车的骨架空悬,人们用蒲草编织的绳子探寻苦涩的泉水。

山中的野蚕吃着叶子,茧变黄表示蚕已老,野火将桑树烧倒。四周的鸡儿喔喔叫着,九月里寒风吹落了红枣。

春天织丝,夏天织绢,用来缴纳税款,棉花纺成布,四季穿着。用杵臼捣米制作新酒,学着卖货小贩的唱腔,用乐器伴奏。

平坦的田地因为干旱,麦子收成不好,杏子和梨子都枯萎了,只能吃小米。虽然穿得粗糙,吃得不好,但比起北方军队带来的战乱时期,还是要好得多。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平原农村的生活景象,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简朴。诗中,“零星矮屋茅数把”和“妇女颓垣拾砖瓦”等句,生动地勾勒出了农村的贫困和妇女的勤劳。而“黄牛买得新垦田”和“古河无水挂龙骨”则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对水源的渴望。最后,通过对比“衣粗食恶”与“北军离乱时”,表达了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仍能找到一丝安慰和希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孙蕡

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