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秋色图为沈汝祯题

· 徐庸
有元高士张可观,二十八宿胸中蟠。 平生画墨乃馀事,适兴往往凭毫端。 鹅溪绢素霜雪白,却向松陵写秋色。 中秋院落桂花黄,九月岩崖枫叶赤。 旅雁初来客燕归,渚莼香美鲈鱼肥。 轻舟短棹玩风景,鸂鸟鸳鸯相间飞。 阑干跨水桥梁小,白板平铺度昏晓。 何处渔家晒网来,斜阳未没烟云杳。 时际重熙世太平,一时人物劳经营。 隐侯孙子求诗声,老我载披双眼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pán):盘曲,环绕。
  • 适兴:随兴致。
  • :依靠,借助。
  • 毫端:笔尖。
  • 鹅溪绢素:指优质的画绢。
  • 松陵:地名,此处指画中的景致。
  • 渚莼:水边的莼菜。
  • 鸂鸟 (xī niǎo):一种水鸟。
  • 鸳鸯:一种水鸟,常用来比喻夫妻。
  • 阑干:栏杆。
  • 昏晓:黄昏和清晨。
  • 重熙:指社会安定繁荣。
  • 隐侯:指隐居的贵族。
  • :翻阅。

翻译

元代高士张可观,胸中藏有二十八宿的智慧。他平生擅长绘画,但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常常随兴致挥毫作画。他用如霜雪般洁白的鹅溪绢素,在松陵之地描绘秋色。中秋时节,院中的桂花金黄,九月时,岩崖上的枫叶火红。旅雁初来,客燕归巢,水边的莼菜香美,鲈鱼肥美。轻舟短棹,欣赏风景,鸂鸟和鸳鸯在水面上飞翔。水边有小小的桥梁,栏杆横跨水面,白板桥平铺,连接着黄昏与清晨。不知哪家渔民晒网归来,斜阳未落,烟云朦胧。时值盛世太平,人们勤劳经营。隐居的贵族子孙寻求诗声,我这老眼在翻阅中明亮起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代高士张可观的画作《吴淞秋色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美景和宁静的生活场景。诗中,“二十八宿胸中蟠”一句,既表现了张可观的博学多才,也暗示了他的画作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对秋色的描绘,如“桂花黄”、“枫叶赤”,色彩鲜明,生动传达了秋天的韵味。后半部分则通过描绘渔民的生活和隐居贵族的诗意追求,展现了太平盛世下的宁静与和谐。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