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诗

· 桑悦
鹦鹉囚于舌,正平累于赋。 琐笼知暗哂,能言君再误。 不见孔颖达,善讲伏深祸。 皇天祚圣明,儒绅纵高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鹦鹉:一种能模仿人说话的鸟。
  • :限制,束缚。
  • 正平:指三国时期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
  • :牵连,拖累。
  • :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祢衡的才华。
  • 琐笼:狭小的笼子,比喻限制。
  • :微笑,这里带有轻蔑的意味。
  • 能言:指有口才,能言善辩。
  • 孔颖达:唐代著名学者,以讲学著称。
  • :隐藏,潜伏。
  • :赐福,保佑。
  • 儒绅:指儒者,文人。
  • 高步:指行为高洁,或指地位显赫。

翻译

鹦鹉因其能言善辩而被囚禁,正平因才华横溢而受牵连。 狭小的笼子中,它或许暗自嘲笑,能言善辩的你再次被误导。 不见孔颖达,他虽善讲学,却因此深藏祸患。 皇天赐福于圣明的时代,儒者们可以自由地展现高洁的步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鹦鹉和正平的比喻,以及对孔颖达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言辞和才华可能带来的束缚和危险的深刻认识。诗中,“鹦鹉囚于舌,正平累于赋”揭示了才华和口才可能成为人的负担,而“琐笼知暗哂,能言君再误”则进一步以鹦鹉的视角,讽刺了那些因能言善辩而自误的人。最后,诗人通过对孔颖达的提及,暗示了即使是学问渊博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祸患。然而,诗的结尾转向了积极的一面,表达了对圣明时代的赞颂,以及对儒者自由展现才华的期望。

桑悦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民怿,号思玄居士。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有《桑子庸言》、《思玄集》。 ► 119篇诗文

桑悦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