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学士万木图

道殍累累岁大祲,达翁周恤意何深。 指山托种千株木,发廪全倾万斛金。 建水一时回菜色,龙津终古蔼棠阴。 区区射利沽名者,俯仰斯图不愧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道殍(dào piǎo):指饿死在道路上的人。
  • 大祲(dà jìn):大灾荒。
  • 达翁:指杨学士,即诗中的主人公。
  • 周恤:周济,救济。
  • 发廪:打开粮仓。
  • (hú):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
  • 建水:地名,此处可能指杨学士的家乡或其影响所及之地。
  • 龙津:地名,此处可能指杨学士的家乡或其影响所及之地。
  • 蔼棠阴:比喻杨学士的恩泽如棠树的阴凉,长久不衰。
  • 射利沽名:追求利益和名声。

翻译

在那个饥荒连年,饿殍遍地的岁月里,杨学士的救济之心是多么深沉。他指着山林,承诺种植千株树木,又打开粮仓,慷慨地分发万斛粮食。一时间,建水的百姓们从饥饿的菜色中恢复过来,而龙津之地,杨学士的恩泽如同棠树的阴凉,将永远被人们铭记。那些只知追求利益和名声的人,在看到这张万木图时,应该会感到羞愧吧。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杨学士在灾荒时期的大义之举。通过对比“道殍累累”与“达翁周恤”,突出了杨学士的仁心与慷慨。诗中“指山托种千株木,发廪全倾万斛金”形象地描绘了他的善行,而“建水一时回菜色,龙津终古蔼棠阴”则表达了其恩泽的深远影响。结尾的“区区射利沽名者,俯仰斯图不愧心”则是对那些只顾私利之人的讽刺,同时也强调了杨学士的高尚品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杨学士的崇高敬意。

夏原吉

明江西德兴人,迁湖广长沙府湘阴,字惟哲。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太学,擢户部主事。永乐初进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布衣徒步,日夜经划。七年,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十九年,以谏帝北征沙漠,系狱。二十二年,成祖死,仁宗即位,获释。累进太子少保、兼少傅,尚书如故。宣宗即位后,以旧辅益亲重。汉王高煦反,原吉与杨荣劝帝亲征平叛。宣德五年,卒官。历事五朝,外掌度支,内预机务,为政能持大体。卒谥忠靖。有《夏忠靖公集》。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