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荆轲传作六首

读书击剑未蹉跎,儒雅偏于慷慨多。 岂有先生非乐毅,何曾太子识荆轲。 燕风已起离骚赋,楚调如追易水歌。 壮士至今犹发指,寇雠长枕报秦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蹉跎(cuō tuó):浪费,虚度。
  • 儒雅(rú yǎ):文雅。
  • 慷慨(kāng kǎi):慷慨激昂,豪爽。
  • 乐毅(yuè yì):春秋时期齐国名将。
  • 太子(tài zǐ):指当时的太子,即未来的国君。
  • 燕风(yān fēng):指北方的风俗文化。
  • 离骚赋(lí sāo fù):《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 楚调(chǔ diào):楚国的音乐风格。
  • 易水(yì shuǐ):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汝南县。
  • 壮士(zhuàng shì):勇猛的士兵。
  • 寇雠(kòu chóu):敌人,仇敌。

翻译

读书学习和练剑并没有虚度,文雅之风中却有慷慨之气。难道没有人像乐毅那样,却有太子认识荆轲。北方的文化风俗已经兴起,楚国的音乐如同追随易水的歌声。勇士至今仍然指点江山,敌人长期怀恨着报复秦国的战争。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勇士荆轲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和文化的描绘,展现了对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对战争和报复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索和感慨。整体氛围庄严肃穆,寄托了对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的追求。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