潖洲

潖洲一塔矗空冥,禾黍阴阴上翠屏。 上渡潮声迎下渡,北亭帆影落南亭。 林光晓带人烟白,草色秋含鬼火青。 伪漠园陵谁踯躅,牛羊不使墓门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潖洲(pā zhōu):地名,古代地名,指现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一个地方。
  • 冥(míng):这里指高耸入云。
  • 禾黍(hé shǔ):指稻谷和小米等农作物。
  • 翠屏(cuì píng):翠绿的屏障。
  • 潮声(cháo shēng):潮水拍打的声音。
  • 帆影(fān yǐng):船帆的倒影。
  • 林光(lín guāng):树林的光芒。
  • 晓带(xiǎo dài):拂晓时分。
  • 鬼火(guǐ huǒ):幽暗的火光。
  • 伪漠(wěi mò):荒凉的样子。
  •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 扃(jiōng):古代门闩。

翻译

潖洲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稻谷和小米等农作物在翠绿的屏障下生长茂盛。潮水拍打的声音迎接着上游的船只,船帆的倒影落在北亭和南亭之间。树林的光芒在拂晓时分透出人烟,草地在秋天带着幽暗的火光。荒凉的园陵中有谁徘徊不前,牛羊却不会使墓门关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潖洲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禾黍阴阴上翠屏”、“草色秋含鬼火青”,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