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序
《代答闺梦还》是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的一首十二句五言长律,除首尾两联,其他各联均用对仗。
全诗艳丽工整,欲出宫体之篱,似启温李之风,张若虚的诗风上承齐梁,下开盛唐,在诗歌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家往往认为,是初唐四杰为盛唐诗歌的兴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实际上,张若虚也是功不可没的一员。这首拟闺怨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诗人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他仅仅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离别之后,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简单的梳妆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看看她。不知何时,有几只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画衣”的主意。诗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春季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桃红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在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
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
作者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起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将这首诗翻译成为意识流作品,那就韵味大减。好比将一个曲曲折折的迷宫拉直,明了易懂,但趣味却荡然无存了。
张若虚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仅仅流传下来两首。除了这首之外,还有一首就是广为流传的 《春江花月夜》。馀下的诗,都在漫长的岁月中散失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关塞:指边关、边塞。
- 楼台:这里指高大的建筑物。
- 煖(nuǎn)气:温暖的气息。
翻译
正当妙龄的女子很早便置身于边关,在高楼上与爱人离别遥望却不能相随。试穿上暖和的衣衫,对着镜子寻找春日的阳光。燕子飞进帘幕来偷看,蜜蜂飞到画衣上。情感催促着桃花李花更加艳丽,心思寄托在乐器的旋律上飞扬。早上梳妆打扮等待着爱人归来,然而直到晚风拂花天色昏暗爱人也没有回来。梦魂不知从何处进入,只能静静地关上重重的门扉。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闺中女子的生活和心境。诗的开篇交代了女子身处关塞,与爱人分离的背景。中间通过试衫、开镜、燕入、蜂来等场景细腻地展现了女子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期盼与寂寞。结尾处的妆洗相待与最终的失望而归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女子的孤独和哀怨。最后以梦魂何处入和寂寂掩重扉描绘出女子的无奈和惆怅。全诗意境幽美,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刻画,生动地表达了闺中女子的情思。张若虚以其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深情而又孤独的女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