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独望

· 马戴
斜日挂边树,萧萧独望间。 阴云藏汉垒,飞火照胡山。 陇首行人绝,河源夕鸟还。 谁为立勋者,可惜宝刀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斜日:斜阳,夕阳。
  • 萧萧:形容风声。
  • 阴云:乌云。
  • 汉垒:汉军的堡垒。
  • 飞火:战火。
  • 胡山:指边疆的山。
  • 陇首:陇山的顶端。
  • 行人:旅人,过客。
  • 河源:河流的源头。
  • 夕鸟:傍晚归巢的鸟。
  • 立勋:建立功勋。
  • 宝刀闲:宝刀闲置,未用于战斗。

翻译

夕阳斜挂在边疆的树梢上,我在萧萧的风声中孤独地眺望。 乌云遮掩了汉军的堡垒,战火照亮了边疆的山峦。 陇山的顶端已无行人,只有傍晚归巢的鸟儿飞回河源。 有谁是那立下功勋的英雄,可惜他的宝刀却闲置未用。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疆的孤寂景象,通过斜阳、阴云、飞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壮阔的氛围。诗中“陇首行人绝,河源夕鸟还”进一步以行人的绝迹和夕鸟的归还,加深了边地的荒凉与孤独。结尾的“谁为立勋者,可惜宝刀闲”则抒发了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惋惜,同时也隐含了对边疆安宁的期盼和对战争的反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和平的渴望。

注释

  • 陇上:指陇山地区,古代中国西北边疆的一座山脉。
  • 斜日:傍晚的太阳。
  • 边树:靠近边境的树木。
  • 萧萧:形容风声或草木摇动的声音。
  • 汉垒:汉朝的营垒,此处代指中原的军事据点。
  • 飞火:可能是烽火,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信号,通过燃烧柴火发出的光。
  • 胡山:泛指北方的山脉,这里可能特指敌方的领土。
  • 陇首:陇山的顶部,通常用来指远方或边塞。
  • 行人绝:路上的人迹罕至,没有人经过。
  • 河源:河流的源头,此处可能暗示着归途。
  • 夕鸟还:傍晚归巢的鸟儿,象征着归家的渴望。
  • 勋者:建立功勋的人。
  • 宝刀闲:闲置不用的宝刀,暗喻英雄无用武之地。

翻译

夕阳挂在边疆的树梢,我独自一人望着远方。 阴云遮住了汉代的营垒,烽火照亮了敌人的山峦。 山顶的路上已经没有行人的踪影,河源处,傍晚的鸟儿纷纷归巢。 谁能成为这战场上的英雄,可惜那把宝贵的宝刀只能闲置一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黄昏的孤独景象,诗人马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自己在陇山之巅,遥望远方,感受边关冷寂的情景。阴云中的汉垒和闪烁的飞火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战事的紧张与动荡。行人绝迹,鸟儿归巢,流露出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英雄未得施展才华的惋惜。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边塞诗艺术造诣。

马戴

马戴

马戴,字虞臣,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人。晚唐诗人、官员。早年屡试不第,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始中进士,同榜有项斯、赵嘏。大中元年(847年),太原李司空辟掌书记,后以正言被斥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县)尉。终太学博士。曾隐居华山,并遨游边关。咸通年间,应辟佐大同军幕府,与贾岛、许棠相唱答。咸通七年(867年),擢拔为国子、太常博士。工于诗,叶矫然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杨慎称其《楚江怀古》“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联,谓“虽柳吴兴(柳恽)无以过也”。纪昀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咸通九年(869年),病卒于太常博士任上。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补遗》1卷。 ► 17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