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娄参议二首

· 陈繗
使车遥下海边初,雾拥云腾壮气多。 化日光中明主诏,薰风高处远人歌。 南山共仰周师尹,边土谁轻汉伏波。 回首分茅山外过,金鳌铜柱看巍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使车:使者的车马。
  • 化日光中:比喻太平盛世。
  • 薰风:和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 周师尹:指周朝的贤相尹吉甫,这里比喻贤能的官员。
  • 汉伏波:指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这里比喻英勇的将领。
  • 分茅山: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用茅草包裹泥土授予,象征土地与权力。
  • 金鳌铜柱:金鳌,传说中的神龟,常用来比喻地位显赫;铜柱,古代立于边疆的标志,象征国家的边疆稳固。

翻译

使者的车马初次驶向海边,云雾缭绕中壮志凌云。 在太平盛世的阳光下,明君的诏令昭示天下, 初夏的和风在高处吹拂,远方的人们高歌赞颂。 我们共同仰望南山,如同仰望周朝的贤相尹吉甫, 边疆之地,谁敢轻视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 回首望去,分封的象征在山外经过, 金鳌与铜柱巍峨耸立,彰显着国家的显赫与稳固。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使者远行的壮阔景象,通过“使车遥下海边初”和“雾拥云腾壮气多”展现了旅途的辽阔与壮丽。诗中“化日光中明主诏”和“薰风高处远人歌”表达了太平盛世的美好与远方人民的欢歌,体现了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后两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比喻,强调了贤能官员和英勇将领的重要性。结尾的“金鳌铜柱看巍峨”则是对国家边疆稳固和显赫地位的象征,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强盛和边疆安全的赞美。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