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华杂篇述以五言十一章庚桑楚
大道本无方,大成反如缺。
古人其备乎,今人将更窃。
以方为道术,道为天下裂。
立异由墨禽,誇多惠施说。
尹宋求心白,田慎将性绝。
函关获五千,漆吏鼓长舌。
六方分十子,孰与犹龙埒。
古之博大宗,三宝持真诀。
墨者治其慈,苦身肠倍热。
巨子虽独能,使人忧不悦。
华山亦俭师,饥馁空敝蹩。
彭蒙守弗先,然且是非灭。
三者皆非道,亦自有优劣。
况复五车人,一蚊依道吷。
尺捶并连环,徒供辨士折。
苟非齐物言,谁解百家结。
始知道德初,时向有无缀。
一哉天人心,同驱至神辙。
圣人及君子,五号谁分设。
能使六方同,岂令六经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华:指《南华经》,即《庄子》。
- 杂篇:指《庄子》中的杂篇,非内篇、外篇。
- 庚桑楚:《庄子》中的人物,被认为是老子的弟子。
- 大道:指宇宙间最高的真理或法则。
- 大成:指完美的境界或成就。
- 古人:指古代的圣贤。
- 今人:指当代的人。
- 道术:指道的实践或应用。
- 墨禽:指墨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 惠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主张“合同异”。
- 尹宋:指尹文和宋钘,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
- 田慎:指田骈和慎到,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
- 函关:指函谷关,老子曾在此处著书。
- 漆吏:指庄子,因其曾为漆园吏。
- 犹龙埒:指与老子(被比喻为龙)相媲美。
- 三宝:指老子所说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 墨者:指墨家的信徒。
- 巨子:指墨家的领袖。
- 华山:指华山派,道家的一派。
- 彭蒙: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
- 五车人:指学识渊博的人。
- 一蚊依道吷:比喻微不足道的言论。
- 尺捶并连环:比喻复杂的理论或问题。
- 齐物言:指庄子的“齐物论”。
- 道德初:指道德的原始状态。
- 天人心:指天道与人心的合一。
- 六方同:指六合之内万物相同。
- 六经别:指儒家六经各有不同。
翻译
大道本来没有固定的形态,完美的成就反而显得有所欠缺。古代的圣贤是完备的,而现代人却想要窃取他们的智慧。将道视为一种技艺,道就会被天下人所分割。墨子和惠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尹文和宋钘追求内心的清明,田骈和慎到则试图超越人性的限制。老子在函谷关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庄子则以其雄辩的口才著称。六合之内,十位子学派的代表,谁能与老子相提并论呢?古代的博大精深的宗派,持有真正的秘诀。墨家通过慈悲和苦行来修炼,他们的领袖虽然能够领导,却让人感到忧郁不快。华山派的俭师,过着饥饿和贫困的生活。彭蒙坚持不先行于人,最终是非皆灭。这三者都不是真正的道,但各自也有优劣之分。更何况那些学识渊博的人,他们的言论如同蚊子依附于道,微不足道。复杂的理论和问题,只是供辩士们折服的工具。如果不是庄子的“齐物论”,谁能解开百家学派的结?这才明白道德的初始状态,总是与有无相连。天道与人心的合一,共同驾驭至高的神轨。圣人和君子,五种称号是谁设定的呢?能使六合之内万物相同,又何必让儒家六经各有不同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回顾,表达了对大道的理解和对古代圣贤的敬仰。诗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描述,展现了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现代人追求智慧的批判,认为现代人往往只是模仿和窃取古人的智慧,而没有真正理解道的本质。诗的最后,作者强调了天道与人心的合一,以及圣人和君子的共同追求,体现了对道德和智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