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帅题凤

· 陈繗
眼前何鸟不腥膻,竹食惟应凤所天。 七德性灵知更善,九苞文交睹争先。 不闻楚客誇尼父,雇感韶音舞舜弦。 寄语群枭休讶笑,好从千仞看联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都:指元朝的上都,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
  • 帅题凤:帅,指元朝的将领;题凤,指题诗赞美凤凰。
  • 腥膻:指腥臭味,这里比喻世俗的污浊。
  • 竹食:指凤凰的食物,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
  • 七德:指凤凰的七种美德,具体内容不详。
  • 九苞:指凤凰的九种华丽羽毛,比喻文采或才华。
  • 楚客:指楚国的客人,这里可能指屈原。
  • 尼父:指孔子,尼父是对孔子的尊称。
  • 韶音:指美妙的音乐,传说中舜的音乐。
  • 舜弦:指舜的琴弦,比喻美好的音乐。
  • 群枭:指群鸟,这里比喻世俗之人。
  • 千仞:指极高的山峰,比喻高远的境界。

翻译

眼前的事物无不带着世俗的污浊,只有凤凰的天性是吃竹子的食物。 它拥有七种美德,灵性更加善良,九种华丽的羽毛展示着它的文采,争相展现。 没有听到楚国的客人夸赞孔子,却感受到美妙的音乐如同舜的琴弦。 我寄语那些世俗之人不要惊讶嘲笑,应该从高远的境界看待凤凰的飞翔。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凤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和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诗中,“腥膻”与“竹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凤凰的纯洁与高贵。七德、九苞的描绘,进一步以凤凰的美德和文采来象征理想的人格。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楚客与韶音,表达了对世俗的不屑和对高雅文化的追求。最后,诗人寄语世俗之人,希望他们能超越狭隘的视角,理解并欣赏凤凰所代表的高远境界。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