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谢在杭司理东昌

万户苍烟里,孤城绿水隈。 郡斋多近草,狱户长新苔。 国变怀砖俗,人惊判剑才。 公馀寻古迹,先上鲁连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司理:古代官名,负责审理案件。
  • 东昌:地名,今山东省聊城市。
  • (wēi):弯曲的地方。
  • 郡斋:郡守的官邸。
  • 狱户:监狱的门。
  • 怀砖:怀念砖瓦,指怀念旧时的建筑或环境。
  • 判剑:古代官吏审判案件时所用的剑,象征权力和正义。
  • 鲁连台:古代名胜,相传为鲁仲连的讲学之地。

翻译

在苍茫的烟雾中,东昌城孤独地坐落在绿水的弯曲处。 郡守的官邸周围长满了近处的草,监狱的门上也长出了新的苔藓。 国家变迁,人们怀念旧时的风俗,人们对你的剑才判决感到惊讶。 你空闲时寻找古代的遗迹,首先登上了鲁连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东昌城的孤寂景象,通过对郡斋和狱户的描写,反映了时光的流逝和国家的变迁。诗中“国变怀砖俗,人惊判剑才”表达了对过去风俗的怀念和对司理公正执法的赞赏。结尾提到鲁连台,不仅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也暗示了对古代智者的敬仰。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友人才能的肯定。

袁宗道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