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喻

· 张翥
狎鸥不下解知机,蟋蟀先鸣能表微。 人海无涯俱泛泛,佛天有相亦非非。 试论前辈今谁在,欲问何山老可归。 严濑磻溪各求志,岂关出处在渔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狎鸥:亲近海鸥,比喻隐逸生活。
  • 解知机:理解天机,指洞察事物变化的先兆。
  • 蟋蟀先鸣:蟋蟀在秋天早鸣,比喻能预知时令变化。
  • 表微:显示细微的迹象。
  • 人海无涯:比喻人世间的广阔无边。
  • 泛泛:平凡,无特别之处。
  • 佛天有相:指佛教中的天界,有其形象。
  • 非非:不是非,即不是绝对的。
  • 前辈:指先前的贤人或长者。
  • 何山老可归:哪座山适合老去归隐。
  • 严濑磻溪:严子陵隐居的濑溪和姜太公钓鱼的磻溪,都是隐士的象征。
  • 求志:追求志向。
  • 出处:指出仕与隐居。
  • 渔矶:渔夫的石矶,指隐居的地方。

翻译

像亲近海鸥一样隐逸不出,我懂得洞察天机;蟋蟀在秋天早早鸣叫,我能预知时令的细微变化。 在这广阔无边的人世间,我们都显得平凡无奇;即使是佛教中的天界,也有其形象,但并非绝对。 试问那些先前的贤人现在何处,我想知道哪座山适合我老去归隐。 严子陵隐居的濑溪和姜太公钓鱼的磻溪,都是追求志向的地方,这与出仕或隐居的选择无关,只在于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渔矶。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洞察。诗中“狎鸥不下解知机”和“蟋蟀先鸣能表微”描绘了作者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敏感和对隐逸生活的理解。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人世的广阔和佛教天界的相对性,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超然态度。最后,作者通过对严濑磻溪的提及,强调了追求个人志向的重要性,而不受出仕或隐居的限制。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事的深刻理解。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