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乐清县岑山亭

· 张翥
百尺新亭起碧岑,长藤古木郁萧森。 山重山掩分吴越,潮落潮生自古今。 飞鸟去边浮海色,夕阳明处散秋阴。 五云长近仙台上,时听鸾箫月下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cén):小而高的山。
  • 萧森:形容树木茂密而幽深。
  • 吴越:古代两个国家的名称,这里指代江南地区。
  • 潮落潮生:指潮水的涨落,比喻时间的流逝。
  • 五云:五彩的云,古人认为是祥瑞之兆。
  • 鸾箫:传说中凤凰的箫声。

翻译

在碧绿的小山上,新建了一座百尺高的亭子,周围长满了古老的藤蔓和茂密的树木。山峦重重叠叠,分隔了吴越两地,潮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古至今不断涨落。在鸟儿飞翔的地方,可以看到海洋的颜色,夕阳下,秋日的阴霾渐渐散去。五彩的云朵常常飘浮在仙台之上,不时能听到凤凰般的箫声在月光下吟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亭远眺的景象,通过“百尺新亭”、“长藤古木”等意象,展现了亭子的孤高与周围自然的古老。诗中“山重山掩分吴越,潮落潮生自古今”巧妙地结合地理与时间,表达了历史的深远和自然的恒常。后两句则通过“五云”、“鸾箫”等神话元素,增添了诗意的神秘与超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感受着自然与神话的和谐统一。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