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七首
河淮厌兵祸,城邑多荒榛。
百里无几家,但见风起尘。
燕雀归果树,豺虎饥食人。
乡来脂膏地,死骨今如银。
流亡使复业,牛种当及春。
安得百龚召,错落为拊循。
征讨尚未息,奈何尔遗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河淮:指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地区。
- 厌:饱受。
- 荒榛:荒芜的荆棘,形容荒凉。
- 燕雀:小鸟。
- 豺虎:比喻凶猛的敌人。
- 脂膏地:比喻富饶的土地。
- 牛种:耕牛和种子,指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 龚召:指贤能的官员。
- 拊循:安抚,抚慰。
- 遗民:指战乱后幸存的百姓。
翻译
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地区饱受战乱之苦,城池村落大多荒芜。百里之内几乎无人居住,只能见到风卷起的尘土。小鸟回到了果树上,而凶猛的敌人却饥饿地捕食人。曾经富饶的土地,如今只剩下如银般白骨。流离失所的人们应该重返家园,耕牛和种子应当在春天及时准备。如何能得到众多贤能的官员,错落有致地安抚这些幸存者。征讨战争还未平息,为何还要让这些遗民受苦。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乱后河淮地区的荒凉景象,通过对比燕雀归巢与豺虎食人的画面,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中“脂膏地”与“死骨今如银”的对比,更是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破坏的悲愤。末句呼吁贤能官员的安抚与关怀,体现了诗人对和平与民生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