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故泰伯之后思追至德自名曰守让而别号吴荆余为赋之

泰伯让天下,窜迹在荆蛮。 虞仲表从兄,文身志亦全。 季子让其国,归耕梁溪田。 当其欿然时,自制造物权。 奈何后代人,役役锥刀间。 仰惭神明胄,俯愧夜气专。 吴生感至德,千载思齐焉。 无欲道恒尊,不竞心故闲。 吾闻之孔经,当仁在师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泰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周文王的父亲,因让位给弟弟周武王而著名。
  • 窜迹:隐匿行踪。
  • 荆蛮:古代对楚地的称呼,这里指偏远之地。
  • 虞仲: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泰伯的弟弟。
  • 文身:在身上刺画有色的图案或花纹,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 季子: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泰伯的另一个弟弟。
  • 欿然:谦虚的样子。
  • 造物权:创造或掌握权力的能力。
  • 役役:忙碌不停的样子。
  • 锥刀:比喻微小的利益。
  • 神明胄:指高贵的血统或后代。
  • 夜气专:指夜晚的宁静和专注。
  • 孔经:指孔子的教导。
  • 当仁在师先: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要让步。

翻译

泰伯让出了天下,隐匿行踪于偏远的荆蛮之地。虞仲作为他的从兄,身上刺着文身,其志向也得以保全。季子让出了自己的国家,回归耕种梁溪的田地。在他们谦虚的时候,自然掌握了创造权力的能力。然而后代的人们,却忙碌于微小的利益之间。仰望高贵的血统,俯视夜晚的宁静与专注,感到惭愧。吴生感慨至高的德行,千年之后仍然向往。没有欲望,道德永远尊贵;不争不抢,心灵因此闲适。我听闻孔子的教导,即使在仁德面前,老师也要让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泰伯、虞仲和季子三位古代贤人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的向往。诗中,“泰伯让天下”和“季子让其国”展现了古代贤人让位的高尚行为,而“役役锥刀间”则对比了后世人们为微小利益忙碌的庸俗。诗的最后,作者通过引用孔子的教导,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即使在师长面前,仁德也应优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古代至德的追思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